【丹阳时评】努力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2022-10-01 11:36  

日前,宜昌全市上下正在集中开展主题为“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的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此活动自2003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已成为一项植根社会、深受公众喜爱并积极参与的品牌性公益活动。今年科普活动内容持续聚焦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疫情防控等国家重点工作,让更多公众参与其中深刻感知科技的魅力,共同营造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做好科普意义重大。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属于社会教育范畴,是一项基础性、全民性工作。就促进科技创新来讲,科普是其前提和基础,任何科学技术的产生都建立在现实生产生活的需求之上,只有在公众中不断地推广、普及才能发挥科技的作用,同时公众在科技应用中所反馈的信息又进一步促进科技更新迭代。就提升公民素质来讲,科普更是主阵地和排头兵,无论是生命的起源、宇宙的尽头还是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科普总能以春风化雨般的细微、全面而“润物无声”,公众也在无处不在的科普氛围中逐渐树立学科学的意识,养成用科学的习惯。

做好科普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科普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工作的场所无处不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开展科普工作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首先党委政府要履行好责任,加强顶层设计和部署推进,尤其重视科普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让科普工作有法可依。其次要不断强化关键部门的主体责任,行业主管部门要履行好行政管理职责,强化统筹协调,加强规划监督;各类社会组织要发挥主力军作用,不断强化科普工作实效,努力拓展科普宣传阵地,积极提供科普决策咨询服务。另外各类科研机构、企业和大专院校要切实履行科普创新责任,加大科普人才培养和科普产品研发力度,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使其真正成为科普工作的“源头活水”;各类媒体也要发挥传播渠道重要作用,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将紧贴需求、聚焦热点、服务生活的科普知识洒向千家万户。

要持续加强优质科普资源供给。在我国科普工作因受起步晚、专业队伍缺乏、公众科学基础薄弱等现实因素影响,还存在传播渠道单一、科普资源匮乏、普及效果不显著等短板和不足。推进科学技术应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当务之急主要是全社会共同努力,持续不断地加强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的形态和传播渠道,让公众在深度体验和互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汲取科学营养;要鼓励建设具有地域、产业、学科等特色的科普阵地,全面提升科技场馆服务能力;要培育壮大科普产业,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兴办科普企业,加大优质科普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要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科普工作要面对重点人群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宜昌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针对青少年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青少年科技节”等活动,针对社区居民搭建了“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技馆”等阵地,针对广大农民朋友推出了“科普之春”“送科技下乡”等举措,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对科普宣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科普宣传除了要以科普讲座、科技培训等形式吸引公众参与外,还要广泛开展科普知识展览,借助科技场馆、科普基地、媒体平台等,推动科普服务精细分类、精准推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努力打通科学传播和科普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到科普宣传的队伍中来。发动群众在企业、社区、医院、学校等人员集中场所组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生产生活一线开展应急、环保、安全、健康等科普宣传,通过公众的主动参与将科普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进入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科普工作带来了深刻变化。面对当前的时代之变、人民之需,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开展科普工作的重大意义,树立“大科普”理念,压实全社会责任,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模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以高质量科普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科学根基。

作者:宜昌枝江 刘亚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