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枝江》—江口往事:最值得弯腰作揖的人

2018-09-10 16:25   枝江广电

枝江人民广播电台首档朗读节目《悦读枝江》

    《悦读枝江》是一档电台朗读节目,由枝江各个领域热爱朗读或喜爱写作的人士,为大家阅读、分享叙说枝江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物华天宝、乡愁旧事的美文。

欢迎收听

08:10 15:00 17:45 20:00 22:15

调频94.9兆赫

期待您就是下一个朗读者!

泓垚:

      身为一名江口孩子,读万祖华的文字如同读自己的童年,他求学的中小学也是我的母校。作者记忆里年轻的鲁国珍老师,在我求学的时候已经是人到中年……读这些文字让我一次次眼眶湿润,青春年少的记忆一幕幕向我涌来……就让我们借用万祖华老师的文字致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吧!


江口往事:最值得弯腰作揖的人

 作者:万祖华     朗读:泓垚

    师道并不都是在课堂上,师道尊严也并不完全就是教授的尊严,很多时候往往是一种慈善,博爱。你如果能够沐浴其中,应该是每一个学子的造化。

     前不久在市场上忽然碰见一个小学的老师,姓李,李老师应该是早就不认识我了。我没去打招呼,觉着是让老师很为难的事。一年复一年,一届复一届,老师经历的学生太多,时光已经跨越了五十五年,让老师回忆半天,也不见得就想得起你来,说不定大众广庭之下就闹一个面面相觑。

      我放缓脚步,那个时候的李老师,漂亮、朝气、充满活力,已然不是眼前的鹤发、迟暮和步履蹒跚……青春不再。我在茫茫人海中注目,直到老师一步步挪移着苍老的身姿,将一个疲惫的背影,慢慢的消失在前面的人流中,李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李老师甚或是唯一到我家家访过的老师。

      那一日傍晚,我从外面回家,李老师坐在我家的堂屋里。因为什么家访,和父亲说过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许是因为我刚读书时,母亲已经不在了,父亲经常不在家,有些事情一定要给家长交代吧。

      那是一次我没有面对的老师家访,怕老师,唯恐躲之不及。但也就是这次家访过后,先前那个不知道用什么做的手提的书包,换成了单肩斜跨的新书包,换上了新的文具盒……。一切,都好像是李老师家访后的结果。

      其实,在我的脑海,和李老师一样,很多老师,并不是仅仅在用知识和汗水教化自己,曾经,也以师道的名义润泽过自已,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家庭亲情的恩惠。以至于多少年后,仍然没齿不忘。

      镇上的二小,坐落在前正街的最西端,校门口一个长长的坡。进校门,门洞两边,左右各两间高年级的教室。右前有一幢老旧的房子,步上三五级石阶,跨过一道木门槛,屋子里杵立几根木柱子,前后木质的窗棂,木质的板壁,飞檐,斗拱,显得古色古香。二百来平米的面积 ,上下的空间似乎很宽敞,足有现在的两三层楼高,想必解放前是哪一家豪门大户的什么房子。这房子早前曾经是高年级的教室,后来改做老师的办公室了。

      许是我就站在老师身边,王圣芳老师随口一个招呼,让我去把全班的作业本抱来。老师的办公室,读书时是颇有敬畏的,因为生病,我已经有好一段时间没到学校上课了。走过几根木柱子,我在老师的办公桌上抱起作业本,未敢停留,正准备走,王圣芳老师一个眼神撇过来,突然和其他老师说起了我的病……,我的母亲……言语中不乏怜悯和关爱之情。

      多少年以后,我一个人曾经到小时候读书的江口二小去走过,只是那幢老房子没了,学校也没了。在旧址上站过一小会儿,想起了王圣芳老师,依然能够感觉得到那一幢老房子的存在,感觉得到老师眼里的那一份同情和关爱。而那一撇眼神,对于一个家境窘迫又不谙世事的我,则承载了一段温馨和值得记忆的过往。

      鲁国珍老师是江口中学的数学老师,也是我读初中的班主任。刚为人师表时,讲台上还掩饰不住女性特有的羞涩和不自在,时不时的脸红倒不说,还常常被一些踢天弄井的学生气得偷偷抹眼泪。

       因为祖辈的历史原因,一九六九年的那场“战备”,全家被镇上列入“疏散”下乡的名单里。家里也在做一些准备,就因为要下乡了,闹得一家人悲悲切切的,上课自是心不在焉。就在鲁老师的数学课上,糟透了的心情,都信手涂鸦在作业本的底页上。一堂课下来,一整页上密密麻麻的,没有一点空隙。鲁国珍老师是知道我没有听课的,也走到我的课桌旁边看过,许是入情太深或是已经完全绝望了上课的心思,竟然对老师的关注没有任何理会,唯有一门的心思,兀自的沉迷于我自己。

       放学后被鲁国珍老师留下来,我好像还没有被老师留下来的记录,就那一次。

办公室里,鲁国珍老师拿着我的作业本,仔细的询问了我写在上面的的一些情况,满是一些安慰,鼓励……。而一句“到哪儿都要读书……”的话,在脑海里一个安放,竟然已经快五十年了。

      我不知道老师此时的心情,但我知道,老师明知我没有听她的课而没有任何的批评和责备,为师者,恻隐之心也,可见一斑。

      一九七零年五月,鲁国珍老师和另一个老师一起,各带一个初中应届毕业班到正在修建的“焦枝”铁路去“兼学别样”。挖土、填坑、搬石头……,两个学生配合着一套铺盖,几捆稻草就安置在在安福寺附近老百姓的偏屋里。因为什么不舒服忘记了,只记得所有同学都在外面场坝上排队打饭,我一个人被叫到工棚里面,独自享用一碗肉丝粉条面,毋庸置疑,那是鲁国珍老师关照食堂做的。

      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里,粉条绝对是比面条更显难得和珍贵,更别说猪肉丝粉条了,袅袅肉香和着葱香,油花花的汤汁里还安放着两个沉甸甸的荷包蛋。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一日三餐,原来还有一种饭,叫做“病号饭”。

      再以后的日子,我虽然没有少吃过猪肉炖粉条,但都是作为菜肴,怎么也吃不出那一天的味道和感觉。这一碗粉条面,因而也就成了人生的一个奢华和唯一,而和这碗粉条面一起沉淀在记忆里的师道、人情,则是历久不忘!

       鲁国珍老师是湖北松滋人,早先就听有同学说过,鲁老师后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江口中学,调回松滋去了,屈指数来,现在应该也是过了古稀了。

       对于曾经的老师,即便我们离开了教室,离开了操场……,甚至于从此音信杳无,天各一方,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不会忘怀,特别是那些在窘迫的环境中温暖过自己的老师,更是念兹在兹,我应该就是!

       其实,为师之道,没有哪一个老师会记得自己在三尺讲台究竟付出了多少,也没有哪一个老师会奢望自己在学子那里能够得到几许。甚至于,多少年后,你是谁?你什么时间是我的学生……?都已经不记得了。而天下桃李,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或若干个属于自己的老师,或传道、或授业、或解惑,更或是温情!

      岁月已经把人打磨得不再青春勃发,那个时候的翩翩少年,如今也是鬓发灰白。然而,在我们走向苍老的过程中,即便我们可以舍去所有,但在师道面前,唯有学子们——珍藏在自己魂灵深处的那一颗感恩的心——是永恒的!

      古往今来,未有不尊师者也。那一方神圣的讲台上的人——是最值得我们所有人弯腰作揖的人!

图左为朗读者 图右为作者

下载云上枝江,关注更多信息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