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东湖评论:忆屈子颂端午,从宜昌到世界

2024-06-06 09:47  

时临仲夏,岁至端午。又到一年粽叶飘香时。端午至,忆屈子;粽香满城飘,豪情分外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等,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提及端午,我们绕不开一个名字——屈原。两千多年前,面对国破家亡、百姓飘零,诗人屈原悲愤交加,纵身一跃,将一腔爱国情怀化作汨罗江畔的一缕诗魂。两千多年后,我们透过浩瀚历史烟云,在龙舟竞渡和粽叶飘香中抚今追昔,为屈原的气节和精神所感动。如今随着岁月的沉淀,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放纸鸢、拴五色丝线等等习俗,也成为了端午节醒目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昂扬进取的奋斗姿态。

在屈原的故乡湖北宜昌,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庆祝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2010年以来,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已成功举办7届。2024年4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文旅部批准同意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为我省保留的四项省部级节庆活动之一。一年有一年的盛况,本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推出许多特色亮点,以艺术形式创新演绎“燃燎祭天、苞茅缩酒、乐舞迎神”等古楚祭祀仪式,领略一场文脉悠长的视觉盛宴;举行传统龙舟抢红夺标大赛,邂逅一场激情澎湃的龙舟赛事。

屈原,从两千多年前走来,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磨成墨汁,写下不朽诗篇《离骚》《天问》《九歌》等,将心中的悲愤转发为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砥砺前行。作为中国文化精神巨雕的屈原文化,忆屈子颂端阳,不仅存在于书本的字里行间、大型活动的华丽辞藻中,更是已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融入了宜昌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是人们心中的文明之光,如同不断涌动的血液,澎湃着追逐着。人们自觉写诗吟诗、诵读诗歌、研究诗歌,让诗意洒满乡土;通过话剧《屈原》、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等艺术性再现,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唤醒文化的力量;完整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被保留,成立屈原文化研究院,修建屈原文化公园,在传承弘扬中实现城市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令人仰止的屈原精神更是不断提供精神信仰,在其不断滋润下,宜昌“破壁出圈”,以独特创意走向世界。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端午特别节目《碧水长歌颂端阳》引发收视热潮。其中,法国宝丽声童声合唱团与秭归县实验小学合唱团隔空合唱的法语歌曲《如果我去中国》令人印象深刻。唱出了中国人的端午文化龙舟情结和美美与共的开放胸怀,展现了中欧文化交流互鉴。时隔一年,这首中法双语歌曲再次唱响。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在屈原故里宜昌现场合唱。两国小朋友携手合作、尽情欢笑,学习包粽子、制作五彩绳、共同体验龙舟竞渡。在民俗文化的体验中,中法友谊情感传得更远更广,具有宜昌特色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汨水静淌,时间流逝。屈原求索奋斗的精神、心系人民的情怀、爱国民族的情感,历久弥新,具有穿透历史的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宜昌,作为屈原故里,传承弘扬屈原文化、端午文化,是新时代赋予宜昌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让屈原成为宜昌的永恒文化标识,更是宜昌的承诺。我们期待着宜昌在穿越历史的对话中,在延绵中华民族文脉的展望中,从宜昌到全国,从宜昌到世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晓文(宜昌枝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