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最是端午忆屈原,奋楫家国正当时

2024-06-12 15:21  

6月7日晚,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宜昌市秭归县开幕。随着端午佳节到来,各地推出一系列文旅活动,龙舟竞渡、艾叶飘香、粽香四溢、国潮涌动……用多种方式营造出文化味浓郁的节日氛围,为人们带来沉浸式的端午体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文化巨擘,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和“楚辞”这一诗歌体裁,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影响着汉赋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千百年来,屈原文化代代相传,至今仍影响着华夏儿女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灵魂,已然成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彰显中华文明内核的重要符号。

屈原是备受推崇的精神标志。千百年来,“端午”和“屈原”已演变成具有符号意义的中华文化之“根”和民族精神之“魂”。“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屈原的独立不迁、民本思想、真理信仰、气节风骨、廉洁思想,不仅是他个人品格高洁的闪光点,更是后世执政者所崇敬倡导的价值观。毛泽东同志一生习诵《离骚》,推崇《楚辞》,崇敬屈原,他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重要讲话中先后多次引用屈原诗句和提及屈原,赞叹其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

屈原是广泛公认的文学宗师。文化具有穿越国界、跨越时空、凝聚共识的力量。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将他对人生与社会的感悟,对理想与人格的追求,对现实世界的眷恋、殷忧与质疑,以金相玉质般的诗歌语言与奇幻瑰丽的文学想象,迸发于竹木简牍之上,形成了卓绝于世的全新文学体系,让古往今来的无数学者都聚集在这座高峰之下,孜孜不倦进行研究探索。鲁迅评价《楚辞》“其影响于后来文章”在《诗经》之上,郭沫若评价《天问》“足抵得过五百篇《尚书》”。自1852年《离骚》《九歌》被奥地利学者首次刊译以来,屈原的著作一直被各国学者广为翻译推介,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纪念。屈原及其作品还是考古学、古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通过出土文物与《楚辞》《离骚》等著作相互印证,对楚文化乃至先秦文化的研究都有重大参考价值。

屈原是民族精神的杰出标杆。坚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中流砥柱,其中最核心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屈原对楚国怀有深固难徙的钟爱、超乎寻常的眷恋,他为自己的祖国无怨无悔地献出了全部的才能、热血乃至生命。他是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是第一个真正忠肝义胆、满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爱国主义战士,是中华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一个厚重的标题。从朱熹称屈原为“忠君爱国者”起,后世都奉其为爱国情怀的化身。文天祥被俘之后在狱中诵读《离骚》,用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鞭策自己;陆游报国无门,慨然叹道:“《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屈原以其人格魅力和悲壮情怀,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凝成隽永珍贵的血脉记忆,伴随中华民族精神熠熠生辉。

屈原是神州大地的不朽传奇。“江流千古说旧事,龙舟飞桨悼屈公”。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千百年来,致祭屈原从一种习俗变成了振兴文化、传播价值的重要载体。比如2016年屈原戏剧在台湾进行了盛大巡演;歌舞剧《大端午》代表中国赴蒙特利尔参加“中加文化交流年”活动;2023年新编历史话剧《屈原》在美琪大戏院登台上演,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是作为屈原故里的宜昌,近年来就屈原文化的研究阐释、传播交流、成果转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联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成立了屈原文化研究院,精心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国际龙舟拉力赛、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不断提升屈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纪念屈原,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用屈原精神为生民“塑心”,为实践“立行”。今天的湖北,山河锦绣,动能澎湃,活力无限,6000万荆楚儿女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又是一年端午时,让我们缅怀屈子不朽遗风,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厚植家国情怀,团结同心加油干,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枝江市七星台镇人民政府 潘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