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2日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主题为“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曾经大众视野中的“孤独症”与“误解、特殊、同情”紧密相连,如今,多元、包容的社会让“星星的孩子”拥有更加合适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多的“心青年”能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2019年《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指出,“每千名儿童中就有7名自闭症谱系患者。”尽管我国存在着庞大的儿童患病人群,然而,孤独症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被全社会认识、了解、接纳的病症。对于孤独症儿童特殊行为的误解,会令本就具有社交障碍的患儿承受更多的社交挫折。孤独症儿童的融合困难是家长焦虑的痛点,也是社会给予关爱和帮助时面临的难点。
隔离的环境并不利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成长,融合教育能够为他们融入社会搭建桥梁。作为特殊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融合环境中的关键节点,社区可发挥纽带作用,在不触及伦理的背景下,建立“儿童档案”,定期安排社工进行个案回访。一方面,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给予他们鼓励、理解与帮助,辅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小区普通家庭的“带娃圈”;另一方面,多方联络,为患儿提供更多成长的可能。例如,聘请辖区内特殊教育、幼教从业人员,根据患儿的个性特点制定教育方案,为孩子进入学校打好“客观基础”。
当“星星的孩子”进入校园,他们的天空如何才能持续点亮?教育部先后于2021年、2023年将融合教育、孤独症儿童教育纳入本科专业目录,正是对孤独症教育的师资缺口大、人才专业化程度低,孤独症儿童教育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现实的积极回应。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在强化自身教学技能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给予孤独症患儿人文关怀,让教学“有温度”,以身作则带动班级学生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从源头上杜绝“校园霸凌”的发生,让“星星的孩子”的校园生活不再孤独。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长大后的“星星的孩子”被称为“心青年”。他们同我们一样,有着实现自身价值、独立生存的就业需要。“走出家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每一次的尝试和提升,都离不开每一个为他们点亮“心灯”的人。当“慢娃儿”早餐店店员递来包子时,我们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谢谢,你真棒,你做的包子看起来就很好吃”;当“喜憨儿”洗车店店员缓慢而又仔细地清理完车时,我们可以竖起大拇指,为他们的勤奋和敬业“点赞”……或许在不经意间,我们的理解和包容,会为这个群体换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令他们的人生有更多可能。
作者:枝江市董市镇人民政府 高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