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让文物在深度开放中“活”起来

2024-04-03 15:30  

走进鲁迅故里聆听历史故事,通过沉浸式展览与文物“亲密接触”,实景体验鲁迅时代的生活场景……近日,位于浙江绍兴的鲁迅故里登上热搜,景区内撤除了原有的23处隔离栅栏和隔离线,鲁迅故居德寿堂和三味书屋思仁堂、小堂前的隔离线和隔离栅栏也相继被撤离,让游客们能身临其境感受岁月流逝的痕迹。近年来,越来越多文博场所通过更开放包容的方式让藏品“走”出去,让文物“活”起来,与游客共享文化盛宴。

众所周知,各大文博场所里陈列的文物都属于重点保护对象,必须万无一失地守护好,文物古迹从隔离栅栏中“走”出来为何能够得到大家极高的评价?事实上,一方面是因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更加旺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参观文博场所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及其创新伟力;另一方面则是我国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文物的深度开放不仅是文博场所持续“升温”的大势所趋,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当然,文博场所也不可过度乐观,游客的低素质行径一直是掣肘文博场所向社会开放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实现游客游览需求和文物保护的“双向奔赴”,应开放与克制并存。

深度开放,对文博场所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各地文博场所文物类别不一,保护水平也不尽相同,各大场馆要自觉承担起保护文物与宣传科普的双重责任,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大前提下,科学制定并公布开放措施和计划,明确开放区域、开放内容、开放时间、游客承载量、配套服务等内容,最大限度给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游览体验。探索创新其他体验方式,设立“无文物”沉浸式数字体验馆,将不适宜开放展览的文物通过科技和数字化手段,带领游客更深层次的领略文物中蕴含的美与智慧。

面对更开放的场馆,对应和期待的是更高素质的游客。文博场所尊重游客了解、接触和利用文物的权利,游客也应该尊重文物古迹,增强保护意识,自觉遵守馆内规章制度,珍惜这种信任和善意,用更加“克制”的文明姿态感受文化之美,不作“到此一游”的画蛇添足,始终遵守秩序、心怀尊重、文明得体,才是文博场所的正确“打开方式”。

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建立更清晰的文物保护权责划定和保护利用参与机制,定期组织社会力量研判文物保护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加强公民游览素质教育普及力度,全面开展文物重要性宣传科普,使游客自觉树立敬畏心;及时处罚曝光不文明游览行为,持续提升公民游览素质,为文物深度开放提供多重保护。

文物的生命力往往来源于人类对其的不断探索,应逐步让文物“走”出封闭状态,将历史故事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去,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生机。

作者:枝江市百里洲镇人民政府 李婉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