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上厕所才被能离开教室”“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躲在厕所里玩耍”……近日,学生课间被“圈养”在教室的话题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对很多成年人来说,课间十分钟是一份美好的记忆。或是在教学楼外呼吸新鲜空气,或是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或是和同学说笑聊天……不仅可以活动筋骨、调整身心,也能为集中精力上好下一节课做准备。但如此畅快的课间生活,如今却在不少孩子的生活中消失了。
其实,中小学生“课间圈养”现象由来已久,早在十余年前,就有媒体多次关注“寂静的课间十分钟”,呼吁“让孩子‘疯’一会儿又何妨”。教育部也在2021年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可引人深思的是,既有呼声又有政策,这么长时间过去了,“课间圈养”仍是困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一道难解之题。
“‘以安全之名’的因噎废食”“教育懒政”……一时间,大家纷纷把矛头对准了学校,而面对指责,学校也是有苦难言,因为不少学校都曾有过因学生安全问题被告上法庭的经历,也有多个案例表明,学校在安全事故中被判承担了“无限责任”。这无形当中给校长、教育管理者增加了很大的管理风险,只要在学校,不管什么原因,出点小问题,磕了碰了伤了,都要由学校来承担这个责任。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老师怕出事、学校怕找事,把孩子“禁闭”在教室里最省事,“课间圈养”成为不少学校的首选。而在这种“以安全之名”的过度保护之下,孩子们不只是失去了快乐的十分钟,诸多不利于其成长发展的短板都凸显出来。
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野”点又何妨?地方政府、学校和家庭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从制度建设抓起,从点滴做起,让“课间十分钟”热闹起来、快乐起来,并成为常态。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敢于担当,不要因安全顾虑而因噎废食,学校可以通过提升走廊护栏和楼道扶手、安装监控摄像头等方式提高硬件设施的质量,同时安排值班人员维护课间秩序,老师要多给孩子讲讲课间活动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学校大会、班级主题会、校园广播、公告栏等渠道多多强调,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家长应充分理解、信任学校和老师,出现问题积极沟通,依法理性维权。此外,教育部门也要联合当地学校,共同研究如何建立健全保险机制,尽量缓解家校对课间活动的安全顾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毛晓娜(宜昌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