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敢教“丑溪”换美颜

2022-08-22 08:44  

最近,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很热闹,一批批着装整齐的党员干部和团队,先后来到这里的宜都市乡村振兴学校考察学习。每次来到这里大家都会不由地感叹这里的变化:道路更宽了,水更清了,老百姓也更加热情了。这个宜都市偏僻的村落为何引得众人大老远组团前来?


专题:《是这个理》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52期:敢教“丑溪”换美颜。弭水桥村是如何从曾经垫底的“三类村”成为现在的宜昌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又有哪些值得思考的有益探索?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磊的脚步,来到他的家乡——湖北宜都,通过弭水桥村的前世今生,探寻这里关于乡村振兴的实干表达。

老党员回乡献余热 新书记上任解难题

75岁的张严清是一名老党员,在部队服役期间入党,曾经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退役后,这名铮铮铁汉回到老家弭水桥村,励志继续为家乡奉献光和热,可看到村里多年来的发展停滞不前,他很是愤懑。2003年,村里四组一片27亩的集体茶园连同200多平方米的茶厂,以每年1万元的租金发包给私人。村委会当年承诺,5年后将用所得租金为村里修路、架桥,改善基础设施。可时间到了2011年,8年过去了,村里基础设施依旧,村民张严清的拳头重重地落在了村委会的办公桌上,他对村委会干部非常失望。

路不通、电不稳、水不净;会开不拢、事办不成。这就是2014年以前,弭水桥村随处可见的景象。村集体负债13.7万元,在宜都市127个村中排名垫底,算得上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改变村里的面貌,选好一个好的领头人,成为当时弭水桥村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2014年,在党组织的信任委托和家乡父老的盛情邀请之下,刘大卫放弃原本的矿业总经理身份,回到阔别20多年的老家,全票当选弭水桥村党总支书记。

一上任,刘大卫就带领村两委班子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大走访,全村803户家家到、户户落。不过,对于早已对村两委失望透顶的张严清来说,新书记的上任并没有让他感到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张严清一直心怀不满的,其实是一条困扰村民多年的“晴雨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大伙反映多年,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新上任的书记刘大卫了解情况后,立马带着村干部赶到了现场想办法解决问题。刘大卫的亲力亲为被老张看在了眼里,也让他对这位新书记的态度有了彻底的改观,并开始积极配合村两委的各项工作。一传十,十传百,刘书记雷厉风行的实干作风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对张严清来说,刘大卫只是亲手修补了那条颠簸的老路,但对于整个弭水村的村民来说,他打通的则是党组织与群众之间心连心的那条路。

旧山村闭塞缺产业 勤考察聚焦农旅业

弭水桥村依山傍水,丑溪穿山而过,山清水秀,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然而,就是这城里人心驰神往的好山好水,曾经却是村民汪德庆一家拼命想逃离的地方。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说到底还是因为留在村里没有发展空间,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把大家吸引回来?刘大卫想到了村里老人们常说的一个叫响水岩的地方,据说那里的瀑布错落层叠,很是神奇,但鲜有人知。于是,刘大卫立马约上有投资意向的朋友,带着镰刀一路溯溪而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通过多次考察,投资方决定将这里打造成景区,弭水桥村以自然资源入股,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在村党总支的推动下,丑溪在网络上征集到一个大气的新名字——九凤谷。

发展景区,不仅要让村集体经济壮起来,还必须让村民们的口袋鼓起来。2012年,因为家中父母需要照料,离家20多年的汪德庆夫妻俩,无奈从外地回到老家以打零工为生。景区开业前,刘大卫找上他们一家,建议他在自己家开个饭馆,但对刚回村的汪德庆来说,觉得简直是在异想天开。2015年6月20日,三峡九凤谷景区如期开园,2018年底获得国家4A景区授牌,秀美的丑溪峡谷与错落的瀑布,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的旅游打卡目的地。在刘大卫的鼓励下,汪德庆拿出所有积蓄办起了村里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农家乐。高峰时期,他家的农家乐人流如织、游客满座。

落后村联动共发展 先进村办学传经验

沿着景区道路驱车而行,路边的农家饭庄一家连着一家,一个个造型别致的广告标牌沿路而立,九凤谷景区为当地带来新机遇,一大批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当地村民有的当上了景区安全员,有的开起了特色农产品店,还有的当起了小商贩。弭水桥村的发展也带动了临近两个村——拖溪村和望佛桥村,三个毗邻村与九凤谷党支部一起组建了“两溪两桥旅游区党委”,三峡九凤谷、胡敌纪念馆、清代望佛廊桥、农耕文化馆等旅游资源,通过一条近15公里的旅游环线串联,曾经的落后村实现“抱团振兴”。

为了聚集“磁铁支部”、党建品牌、胡敌烈士、红色文化、三峡九凤谷绿色生态等优质教学资源,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2022年,宜都市乡村振兴培训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在这里,学员们不仅能走进田间地头,亲眼所见、所感弭水桥村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蝶变故事,还能走进讲堂,听刘大卫等人介绍弭水桥村的沧桑变化,感受乡村振兴在宜都的实践表达。如今的弭水桥村,一跃成为宜都市先进村,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大关,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3642元,相较2013年翻了一番。曾经垫底的“三类村”成为宜昌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领头雁”当好带头人 老百姓共筑振兴梦

现如今,张严清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他依然在村里的示范茶园当管水员,即使是在艳阳高照、酷热难耐的夏天,也总能在茶园的小道上看到他矫健的步伐;汪德庆的8号饭庄,在经历了疫情的短暂遇冷后,正打算整装再出发,加入研学团队的来访接待;刘大卫依然在为村里的发展奔波忙碌,7月底,他带着20多位村民一起出发赶往湖南浏阳,开启两天的培训学习,其中包括汪德庆的爱人。

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如今,在弭水桥村,富裕的村民、文明的乡风衬托得丑溪更美。以书记刘大卫为代表的“头雁”,以村干部为代表的“群雁”,他们沿着党旗指引的方向,打造“磁铁支部”,带领一大批敢想敢闯的村民苦干实干,他们正成为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