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地的春耕工作,眼下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五一换岗大体验,本台记者今天去到的地方,是湖北优质水稻产地枝江。她好好体验了一把新农人的日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想成为插秧高手,到底需要几步?
枝江市位于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在某些耕种条件受限的地方,人工插秧依旧不可取代。成为插秧高手的第一步,当然是拜师学艺。
记者:“哈喽玉芹姐,你们要把绝活多多传授给我。”
陈玉芹:“没问题,小菜(一碟)。”
这是我的师傅玉芹姐,她和丈夫王登奎,是当地的脱贫明星,也是名副其实的插秧高手,他们成立的四景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总共只有6名注册员工,却管理着周边1016亩田地。玉芹姐说,插秧的第一项基本功,是下田。
记者:“那我们现在就下田吧。”
陈玉芹:“你试一下再说。”
记者:“今天下田,我还特意穿了一双雨鞋。那我就直接下去了,是不是?”
陈玉芹:“看能不能起来?”
记者:“不能。”
陈玉芹:“不能起来你回来吧。”
陈玉芹:“赤脚上阵吧。”
记者:“啊...赤脚上阵!我感觉脱了鞋子好没安全感。”
陈玉芹:“我怎么感觉你有点抖啊哈哈。”
陈玉芹:“腿扎开一点,不能两个腿并在一起,还有一个脚前一个脚后,像走路的姿势那样。”
记者:“我懂了,我懂了。”
陈玉芹:“先用两个手指夹起来,再用大拇指把它捏住,这样你往下插的话,你这个手跟着就下去的话,它就不会飘起来,就栽得深一点。”
想象中的田园风光,清新美好、稻浪滚滚,而插秧中的我却是如此地狼狈,第一次这样弓着腰、踩着泥,才真正懂了什么叫“粒粒皆辛苦”。
陈玉芹:“栽得不错嘛。”
记者:“可以出师了是吧。”
陈玉芹:“可以出师了。”
成为高手的第二步,当然是找其他高手比试比试,既然是高手之间的过招,仪式感可少不了,用竹竿当尺子、用秧苗画边界的“专业”赛道已经准备好了,每人四把秧苗,谁先插完谁就是冠军。
陈玉芹:“预备开始。”
记者:“真的好累啊,我的腰都要断了。”
没关系,技术不够,设备来凑。
记者:“司阿姨,这你就比不过我了吧。”
王登奎:“小裴,跟我比一比。”
这些现代化的农机具,就是玉芹姐他们管理一千多亩地的得力助手。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补贴扶持,像玉芹姐他们这样能提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的合作社,在枝江越来越多了。
陈玉芹:“感觉还蛮有成就感,那成就感不是一般的。因为我们现在本来就是搞农业服务这一方面的,如果他不想种, 我们什么都可以包掉。”
记者:“那他就坐在家里收钱?”
陈玉芹:“是呀,是可以坐着收钱呀!”
师傅告诉我,现在田间管理也有了解放人力的黑科技,在有些农场里,新农人和上班族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记者:“没想到吧,在办公室、穿着西服、对着电脑、喝着咖啡,就能进行田间管理,我现在动动手指头就能巡田,想看哪块地就看哪块地。”
这是中化农业专门针对大田作物管理推出的MAP智农APP,再大的田也不怕,卫星遥感能24小时睁大眼睛看着,还能对作物长势、营养、病虫害进行宏观分析,自动筛查问题区域,帮助管理者进行精准巡田,大大提高效率,还能在气象预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供农事指导。
中化农场枝江MAP农场技术负责人苏建杰:“目前根据我们后台的数据显示的话,整个枝江大概有1500人,就是1500个农户在使用我们这款APP,目前整个枝江上线的农场个数的话,达到了2800多个。”
从1天1亩的手插秧,到1天45亩的机械化耕作;从赤脚下田的狼狈,到办公室里喝咖啡的轻松,我体会了农桑之苦,更见证了农桑之变,科技让让劳动变得更有价值,也让新农人的生活方式变得更美好,但不变的是他们对土地的热爱。祝每一位正在播种希望的你,劳动节快乐!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裴思旎 阮翔 胡文超 阮翔 枝江台 杜伟 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