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第十一期
短剧爆火,我们为什么这么上头?
近年来,互联网短剧已经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火热,悄然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档除了火热的院线之外,春节档短剧的市场份额也达到了惊人的8个亿,虽然和动辄单部电影十几亿的票房比并不算什么,但比例上大概是春节档总票房的10%。
本期《丹阳时评》作者林川提出了他的观点——短剧爆火,观剧要谨慎,消费要适度。接下来,林川、心怡与您一起,倾听、思考、交流。
经常刷短视频的朋友们应该已经熟悉套路了——通常先免费让你看几集,等你刚刚沉浸到剧情里,突然通知你付费才能解锁之后的剧情。一集长度通常在3-5分钟,收费1-10元不等。一部总长度100分钟左右的短剧,收费可以达到几十上百元。
虽然短剧的费用贵,但付费用户并不在少数。拿快手短剧为例,2022年有100部以上的作品播放过亿,日活用户也超过两亿。在庞大的基数下,即便只有1%的用户付费,总量也是非常惊人的。
不光国内,国外吸引人的手段也如出一辙,他们会先在YouTube上免费播20集,然后吸引你下载其他软件,付费观看之后的剧情。看完一部剧的花费在200美元左右。即便价格如此高昂,也在2023年创下了月均400万美元流水、日活12万用户的成绩。
短剧为什么令人上头?首先,短剧先免费几集,通过情节上的悬念在关键节点上设置收费弹窗。这个策略其实很巧妙。苏联心理学家蔡戈尼克曾经提出一个效应:人们对于未完成的或者被中断的任务比已完成的任务记得更清楚。也就是说,人会对未完成的任务产生一种内在的不适,这种不适会推动人去完成它,所以短剧一旦开始便很难停。
此外,以“爽”为核心,以“短”为卖点,爽点密集,真的不能怪大家上头。弗洛伊德分析过,人们会通过游戏等娱乐活动来弥补现实世界的不足,实现愿望,缓解创伤。现实压力越大,越容易逃避。短剧里的人物一夜暴富、重生逆袭,或是拥有某种超能力,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持续且密集的爽点刺激,会激发人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机制。每个人都有惰性。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有较深思考能力的人,也无法做到时刻紧绷,在闲暇时间同样会由于惰性去观看短视频,进而被短剧俘获。短视频早已成为了现代人的放松方式,短剧只是一种新的手段。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很单调,相比起接收复杂的信息,“图个乐子”的吸引力更大。
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让我们的社会进入到了碎片化信息时代。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就提出过一个“微时代”的概念:随身携带的手机成为人的新器官,“微”成了生活的关键词,微博、短视频都是例子。以手机为载体,信息以更碎片、更平面、更快餐、更多元开放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浏览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无限的信息流里,人们很容易被这种信息碎片绑架。
我们该以何种方式看待短剧?其实短剧文化的口碑很极端,有人对它全是批评,有人则认为快乐就好。
短剧文化的本质是把人从现实生活中切割出来,让大家暂时遗忘真实世界里的压力。它们是人们情绪宣泄的窗口,让人们在真实世界之外,又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可以“狂欢”的世界。平心而论,这种爽剧确实很适合睡前看、周末看,它比正常的电视剧更简单粗暴,不用带脑且非常下饭。
还有一点是,现如今的长剧市场相对疲软,短剧的爆火其实也指明了长剧里有很多不必要的剧情。大部分短剧确实没营养,可现在的长剧市场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佳作呢?分流很正常,因为这样才能让凸显优质剧集的价值。演员郝蕾曾经说,直播带货的出现分流走了一批只想出镜赚钱的明星。
人性的本质就是喜欢最大众化最简单化的东西,有求所以有供。短剧文化的兴起是基于大众心理的必然现象。
但话说回来,这种简单粗暴的快乐真的应该放任吗?
不,我们应该警惕。
海外霸总短剧火了之后,汪海林曾说,中国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奇怪的姿势传播到了世界。扎心却又极其精准。短剧或许让演员变成了一种工作,而不是梦想家特权。但短剧的质量却让笔者认为,短剧对长剧市场的分流,某种意义上像是“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在吐槽长剧里各种奇葩剧情和流量明星时,短剧也在侵袭我们的业余生活。爽一阵子没关系,时间久了会失去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 ,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它对你来说到底是一种消遣手段,还是电子鸦片。
《丹阳时评》一期一会,邀请您一起倾听、思考、交流。
投稿邮箱:603956287@qq.com
主播:尹艺 心怡
责任编辑:何唯
审核:潘德铭 赵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