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枝江
从清晨的早摊铺到夏日夜晚的夜宵摊
一道热气腾腾的当地网红主食
——慢娃儿包子
火了!
之所以火爆
主要源于一道“特殊配方”
↓↓↓
慢娃儿包子
出自一家名为“慢娃儿”的包子铺
这间包子铺约30平方米
位于枝江市
前进路与胜利路交汇口
看似普通平常
走进去就会发现其特别之处
现场异常安静
除了机器声偶尔作响
几位年轻人没有言语
而是通过眼神、动作
相互交流并默契配合
当地老百姓眼里的“网红包子铺”
背后离不开
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周延清老师
和同事们的支撑
是他们带领一群残障学生
打造出了一方小小的天地
“有一门手艺,至少能弄饱肚子”
几年前
学校开展一次调研
对50余名毕业生生存状态摸底
结果显示:
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
只有不到10人能够自食其力
周延清送去餐馆学习配菜的一个孩子
干了不到一个月就回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
他送去学做艺术涂料的两个孩子
不到一个星期又被退回来了
一次一次送
一次一次退
孩子们在现实面前饱受打击
一次次丢失自信
出路到底在哪里?
2019年3月
周延清听同学说
安琪酵母公司开办了面点培训班
“我当时想,如果教会学生做面点,
他们有一门手艺,至少能弄饱肚子。”
他的想法得到了学校支持
接受短期培训回来
周延清教班上14名学生做包子
揉面、发面、馅料配比、包包子等
手把手地教
他也是个新手
就一边自学一边教
刚开始蒸出来的包子
经常出现露馅、死面等现象
味道也不好
怎么办?
周延清出门“偷艺”
几乎吃遍了枝江城区及周边
所有的包子铺
有次去宜昌
他一个早上吃了
4家包子铺的近十个品种
听不见,说不出
这些学徒学得非常慢
包子皮要擀得中间厚、边缘薄
这细微的厚度差距
他们很难准确把握
起初他们擀出来的面皮
中间厚如小山
边缘薄如白纸
周延清只能一遍遍教
让他们用手指反复去感受
厚度的差距,反复练习
为了节约材料
他让孩子们采用
面皮包面团的形式反复练习
整个4月
他每天都和孩子们制作上百个包子
请学校师生品尝
学生做的包子吃不完
怎么办?
周延清想到在学校旁开一家包子铺
“误打误撞,
没想到后面一路慢慢把店开起来了!”
“教会了手艺,不能砸在手里”
在学校和家长支持下
2019年5月3日
包子铺正式开业
包子铺没有招牌
只有外墙上贴着一张喷绘
上面写有“职教实训展示区”
每天早上6点开始营业
9点前收工
周延清和学生每天早上4点到店
揉面、调馅、包制、醒发、蒸制、售卖……
9点关门再去上课
凭借一份大爱和一股坚持
周延清和学生们
用朴实的双手“包”出了一份希望
这份有着“特殊配方”的包子
初次见面便受到了不少居民的捧场
往往开门不久就一售而空
然而
包子铺多是早餐生意
时间短、节奏快
由于沟通慢、反应慢,包子铺的
生意日渐清淡
到了2020年
包子铺歇业200多天
为了避免孩子们技艺荒废
周延清带领学生转战内训
艰苦摸索、研究速冻生坯包子技术
这年10月
他满怀信心带着
即将毕业的几名学生去找工作
学生们技艺娴熟
结果却还是四处碰壁
“不会说话怎么和员工沟通?”
“听不到出了安全事故怎么办?”
“反应太慢了,在我这里搞不出来事呀!”
……
“教会了学生技术,不能砸在手里。”
周延清抱着这个信念
一边鼓励同学们绝不能放弃
一边跑市场监管、残联、就业等部门
咨询政策,考察市场
最后决定换条“赛道”
2021年4月
在社会多方帮助下
他和学校老师们
扶持几名学生创办了公司
注册了“慢娃儿”商标
既然“慢娃儿”快不起来
那就突出特色,打造“慢”品牌:
2022年6月18日
包子铺改名为“慢娃儿”
避开做早点生意的快节奏
从热食转向速冻
从包子扩向饺子、粽子、鱼糕等
靠着真材实料和好口感
凭借特殊情怀和好体验
上线时间不长
“慢娃儿”包子铺很快赢得了市场口碑
现在
包子铺除了
满足本地市民隔三差五“囤货”
还供应30多家门店、食堂
短短几年时间
包子铺的从业人员
从三五个人
增加到十几个人
人均月收入
增长到了四千元
有了自己的收入
他们有的买了摩托车
有的给弟弟买玩具
还有的萌生了外出创业的想法
……
随着包子铺的走红
不少残障人士慕名找到周延清
希望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或是帮他们卖农产品
为了帮他们开拓产品销路
2022年底
周延清提出要把“慢娃儿”打造成
当地残疾人免费共享的创业平台
截至2024年6月
周延清帮助20多个
从事种植、养殖的残障人创业个体
和300多个残障人家庭
实现增收500多万元
“就是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有底气!”
周延清和枝江特校的老师们
“误打误撞”开的这间包子铺
慢慢打开了自立自强的大门
让慢娃儿们看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周延清老师也获得了
“2020年宜昌楷模”
“2023年荆楚好老师”等
荣誉称号
来源丨湖北日报
一审丨闫双双 二审丨赵程程 三审丨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