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东湖评论:从《追风者》热度“破万”看谍战剧创新突围

2024-04-12 09:54  

近年来,以民国题材为背景的谍战剧轮番登上银幕,从《潜伏》到《黎明之前》,从《伪装者》到《叛逆者》等都是获得观众高度认可的精品剧目,随着这类题材的不断开发,同质化的内容似乎已经让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后来播出的一些同类题材影视作品很难再获得好评。而就在最近,一部名为《追风者》的剧在央视8套收官成为全网首部热度破万的谍战剧,为何《追风者》能在同题材扎堆中脱颖而出获得观众的热捧?

《追风者》热在切口新颖。近代革命历史如何常讲常新是影视创作中的一大难点,该剧绕开了大众熟悉的历史事件,另辟蹊径从民国金融体系变革入手,瞄准革命年代经济战线背后的动人故事,以时代青年的视角来展示特殊年代小人物群像以及经济发展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深层原因,让观众看到了那个年代没有硝烟的经济战场牵动着的不仅是百姓生计,也有各大行业的兴衰,更有对战事时局的影响。剧中主线人物魏若来从怀抱着远大理想初入十里洋场准备在金融业大展身手,到后期信仰觉醒决定参加革命报效国家,在这段成长中折射了那个时期人心和社会的变化,以全新的视角呈现了全剧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这是以往同类型剧中从未涉及的切口,故而让观众眼前一亮,对那段熟悉的近代革命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追风者》热在贴近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事件背后总有很多故事不为人知,比如剧中假币案、钨砂贸易事件等都几乎还原了历史,特别建设库券炒作案就是映射了当时的“二三关库券”案,向观众展示了宋霭龄利用国家资本炒作,席卷了超两千五百万的巨额资金,其中的每一分钱都是民脂民膏,是当时民国政府最大的贪腐案,同时又向观众展示了被“收割”的散户们因此而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要知道当时黄包车夫跑一英里才挣得5分钱,这种悬殊的对比更显得当时的南京政府腐败无能。正因为贴近历史,还原历史,同时还看到历史浪潮中小人物的渺小和挣扎,真正让人明白了“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巨山”的深刻内涵,让观众们跟随剧情的发展有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追风者》热在细节还原。剧中的服化道可谓精益求精,不仅有上海滩的纸醉金迷,七宝街的人间烟火,也有中央银行的威严肃穆和侦缉队的冷漠无情,每一个不同的场景都在极力还原民国时代的老上海,在不同的空间中人物和环境的碰撞切换中塑造了角色不同的命运和抉择。人物塑造方面,主人公从初入央行身着褶皱廉价西服,到中期身着昂贵面料西服,再到最后返璞归真身着朴素红军装,在变化中也体现了角色的成长和蜕变;道具展示方面,为了加深年代感,剧中目之所及的道具几乎都是真实的老物件,比如戏中央行职员合影拍照的相机,就是道具老师贡献了自己珍藏的古董相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实则是对剧目品质的保障,更呈现了幕后创作团队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追风者》热在角色鲜活。魏若来、沈图南、林樵松、康爷等众多大小角色,让每一个观众都能记住,正是因为角色生动鲜活,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线使得角色立体饱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不是过去脸谱式呈现。比如剧中的黄包车夫阿来,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却在剧中大放光彩,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同时在王学圻、王阳、杨昆等一众老戏骨的加持下,让全剧的演技得到了保证,其他年轻演员的表现也都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好的角色撑起了整部剧,加上好的演员以及好的题材,天时、地利、人和都齐聚,所以《追风者》的爆火是必然的。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伴随着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大结局主人公身着红军装,背起行囊出发,几乎所有的观众表示看到这里都忍不住流泪了,剧中的结局却是另一段伟大悲壮历史的开始(长征),情感共鸣在此刻达到了巅峰。《追风者》的剧粉都称自己是“追风人”,他们说:这是继《觉醒年代》之后第二部边看边翻历史书的剧,每一个细节都想要去了解。他们感叹着当年教科书中的短短几行字却是无数先辈们波澜壮阔的一生,也终于明白了先辈们信仰闭环是怎样形成的等等,这些居高不下的讨论和感悟就是整部剧最大的意义,也是幕后主创们创新突围的初心。这部剧的爆火也启示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敢于选材和创新,不断突破和尝试,用不同的视角记录伟大时代,创作更多与时代呼应,与观众同频共振的优秀文艺作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冯靖炜(枝江宣传部办公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