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召开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专题会议,对相关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正在实施的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底图单元”。做好“小流域治理”是为了更好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全力守护“一江清流”,下好生态“先行棋”。聚焦综合治理,疏通“毛细血管”。流域是广大人民群众繁衍生息的栖息地,关系着河流水质和生态的好坏,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质量。水的问题,表现在江河,根本在管网,不仅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协同治理,解决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等民生难点痛点,更要扎实推进长江干支流生态修复工作,恢复生态多样性。通过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做深“水文章”;聚拢群众合力,引民“共治共享”。治水惠民,水美民乐,小流域不仅是生态单元,更是与人民群众戚戚相关的生产单元、生活单元,要以“美好环境和共同缔造”为路径,深入践行“五共”理念,采取共治理事会、家庭积分制等多种形式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围绕实事项目、产业规划、文化资源等方面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田园变景观”,共享治理成果。
破译流域“数字密码”,用好科技“金钥匙”。让数字为流域安全插上“翅膀”。湖北是国家水网的中心节点,长江黄金水道中心枢纽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要战场。近年来,为了全力保障水安全需求,湖北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上频频实现新突破。202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与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围绕水安全保障需求,提出了要构建数字孪生流域体系。湖北省水利厅积极响应,印发《湖北省水利厅数字化流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绘制水利“一张图”,通过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驱动水利现代化发展,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让科技为城市功能安装“智能大脑”。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变革城市更新模式、推动就地城镇化,将人留下来?
科技助力是关键。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有助于提升规划调控能力,科学预测县城人口规模,加强分类指导,使城市更新在谋篇布局上更精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聚焦强化县城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和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等群众需求提升居民便捷度、幸福感和安全感,用功能征服人心,用服务打动人心,用温度留住人心,吸引外出务工回流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到县城安家落户,促进县城人口集中、产业集聚。
做大做强“产业蛋糕”,以城带乡“聚人气”。炒香“招牌菜”,做好“特色菜”。小流域事关长江经济带的大发展,就地城镇化的关键节点是县城。一方面,要加强产业谋篇布局,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做强主导产业,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物流链融入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现代工业化进程,建成集约、节约、绿色、高效的产业园区,提升“以工促农”能力。城亲乡戚要“吃一锅饭菜”,兄弟县市要“穿一条裤子”。一方面要致力提高县域“扩容”,提高县域承载力,并取消因户籍产生的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形成的差别待遇,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县域集中。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协同发展,跳出“一亩三分田”思维,积极融入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发展”格局,开拓“边界变中心”路径,完成区域、人才、资源等多方面的“跨界联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枝江市顾家店镇 桓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