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莫让压岁红包变成“人情债”

2024-01-29 10:55  

近日,据央广网报道,多地网友纷纷吐槽红包“水涨船高”,来自压岁钱的压力剧增,不到200元红包都送不出手,“害怕过年”“脱一层皮”成为共鸣,有个网友直接在评论区炮轰“我有八个外甥,一个外甥500,八个外甥4000,谁给得起啊!”,压岁钱压得很多人喘不过气。

成年人辛酸的话语背后,是畸形攀比风的增长及人情绑架的恶果。曾几何时,春节发红包是一种象征性祝福,是传统节庆中的人情味,代表着年轻人对父母长辈的祝福,也寄托了长辈对小朋友们的期许,是浓浓年味的载体。但如今这场“祝福”在“攀比”的较量下,逐渐偏移了初衷。如何守好“红包”的本意,值得深思。

亲情不在于厚度,而在于火热的温度。“压岁钱”压力山大不是个例,现在春节亲戚间互给红包,人为的突出“大、厚、多”,要大,才能代表心意,要厚,才能亲近关系,要多,才能炫耀财富,裹挟着满满的攀比心理。不少网友觉得,别人给自家孩子500元红包,再还回别人家孩子500元,有点不好意思,会象征性添加一点,譬如600元、或者800元不等。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压岁红包成了不少人的沉重负担,变成了“人情债”。

这种畸形观念的形成,还是“死要面子”,也反映出很多人的情绪焦虑。实际上,红包的厚薄并不能代表亲情、友情。古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今有广东“派利是”,比起红包的金额,他们只讲“意头”,5元、10元一顿早饭钱的红包,他们发给保安大哥、清洁阿姨、或者不认识的小朋友,只为把祝福传递到每一个人,用红包温暖每一个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这才是传承和发扬了春节红包民俗真正的作用。

红包有价,关爱和情义无价。红包可等重,祝福才是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歌词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红包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祝福,无论多少,都是代表着一份心意。其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春节红包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更加凸显,红包也可以有新的内涵,比如给读书的孩子送书卡,给年迈的父母送健康卡,这些都不妨一试,摒弃钱财多少的狭隘思想,用“礼清轻情谊重”的思维,让红包发挥更有人情味的用途,才能让红包这个文化精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红包回归本质、成为“年味”、彰显祝福,才能真正体现价值。把关注多放在亲情、友情和家庭团聚上,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攀比,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得失,才能过好轻松如意的美好春节。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枝江市委组织部 李欣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