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偏远山区、找“最穷”的村民、拍“最破”的房子、讲“最惨”的故事,主播“资助”老人3000元直播后收回2800元、中华儿慈会9958儿童大病紧急救助项目河北相关人员柯某孝卷走千万救命款……近年来,“假公益”“伪慈善”类似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借慈善之名”已然成为许多网红的流量密码,“摆拍”“卖惨”成为网红消费社会爱心的利器。
行业治理,强化规范引导。一方面要平台加强募捐者的信息审核,和医院核实病情,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募捐者的实际经济情况,跟进后期治疗费用的具体使用情况;另一方面政府牵头积极培育慈善行业规范与发展,提倡社会行为用社会化的方式进行解决。着力培养优秀的慈善组织,提供更多优质的慈善项目,例如支教服务、希望小学等培养社会公众认知。
法律助力,完善诚信体系。从制度层面厘清慈善与商业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大众普及和宣传相关慈善法制的基本常识、认知,并且依据实名认证,对于相关涉案人员依法依规进行处罚,例如纳入诚信名单,严重的可以追溯其法律责任让这些慈善行为不能伪更不敢伪。
监督补位,实现阳光募捐。一方面要平台开通一键举报机制,发挥群众的力量,引入和设置大数据识别和筛查,对相关视频做好把控;另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于各类公益平台的监管,让慈善公益事业在“阳光”下进行,对于一些资质不明,审核不严,存在漏洞,甚至骗捐事件要严厉打击惩处,还给公益募捐事业的一片风清气正。
公益慈善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从源头预防“伪慈善”、“假爱心”等行为,让人民群众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中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海玲(宜昌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