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全国不少博物馆人气火爆,一票难求。据极目新闻报道,离湖北省博物馆开馆还有半小时,而博物馆入口处已排起了数百米的“长龙”。此外,据新华社报道,河南博物院几乎天天满员,观众每天在1.2万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两倍.....在抖音平台,搜索“博物馆”相关话题显示,总播放量突破120亿次。从无人问津的小众考古地,到门庭若市的“网红打卡地”,这股“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日趋浓厚的具体体现,也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魅力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体到实操层面,传承也好,转化也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文化主管部门、文化相关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从小事做起,合力推陈出新,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好的成效也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件件小事逐步达成的。譬如,湖北省博物馆为梁庄王送给魏妃的首饰拍摄专题视频收获了近200万的点赞量;江西省博物馆给文物介绍配上一曲《宝贝在干嘛》,引起180万网友围观;广东省博物馆推出遛娃套餐,被宝妈们疯狂安利.......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原本古老的文物,在声画图文的多元加持下,变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身边事,随处可见的日常事,亦将传统文化带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提升了与公众的互动性,激发了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加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选择。讲好中国故事,要逻辑与情感兼具,更要“讲事实”更要“求方法。譬如,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名中国女留学生穿汉服出席毕业典礼、两位小女孩儿着汉服穿过澳大利亚街头、当国风女儿上了纽约时代广场大屏……类似的视频时不时刷爆全网,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自然的展示文化风采,潜移默化地吸引关注。
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遵循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规律,从小处着眼,从小的转变开始,不断探索和总结,合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其时代价值才会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赓续,最终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樊雪雨(宜昌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