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咱们农民“慧”种田

2023-10-17 08:44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永旺农场两万亩水稻种植基地里,收割机正在进行晚稻收割。只闻机器响,却不见人来往。以前,做农活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仅十分辛苦效率还很低。如今却是“树荫底下好乘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村民们不再下地干重活,只需动动手指便能轻松搞定。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79期:咱们农民“慧”种田。什么时候农业生产从“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不下地的农民能种出好粮食吗?今天,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跟随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明辉的脚步,来到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一起去听听“慧”种田的“新农人”给出怎样的答案。

专题:是这个理

农田冷落人不归 基地兴起引众回

过去,大米的加工依赖小型机械,工作效率不高。而在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化厂房中,一整套流水线式的大米加工设备分布于两层,全部受电脑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合作社不仅销售自产的大米,更为当地农民和种粮大户提供深度加工的服务。

胡丹是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别看她是个80后,说起稻米加工来却了如指掌。不过她大学刚毕业时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跟种田打交道,而且这一种,就是十六年。小时候胡丹是在父亲从前工作的加工大米的老厂房长大的,当时农民都进城打工了,无人种粮,导致厂里负债累累,她的父亲整日茶饭不思。胡丹非常心疼自己的父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她决定挑起大梁,帮助父亲解决难题。

胡丹发现如果要办好大米加工厂,一定要有粮食生产基地,这样才能够满足原粮的需求,大型机械设备才能运转起来,实现量产和盈利。得知女儿要种地,甚至是建粮食生产基地,胡丹的父亲胡荣华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认为建粮食生产基地需要数千亩的土地来种植,其中涉及的环节众多且复杂,连他自己都不太了解,更何况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女儿,对她来说,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挑战。

父亲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一没钱二没人,靠什么来种田?胡丹想到了用成立合作社的形式,吸引周边农户加入。2011年,在政府的帮扶下,胡丹从乡亲们手中流转了1000亩土地,带领村里35名社员成立了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始规模化种植水稻。今年57岁的李长庚就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前,李长庚在家里种了13亩田,一年到头扣除买种子化肥农药的费用,年收入也只有几千元。后来,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之后,胡丹重新返聘他到合作社工作,现在李长庚一个月就能赚到四五千元,远超过曾经的收入,工作劲头也更足了。

农机上阵绘丰景,农收翻倍心欢欣

地有了,人也有了,小丹有了接大订单的勇气。在区粮食部门的帮助下,她成交了第一笔90万斤粳稻米的订单。小丹用赚来的钱扩建了新厂房,土地流转规模也越来越大。但还想“大干一场”的小丹发现,落后的种植技术成了自己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当初,由于农机设备相对匮乏,大部分的育秧栽秧工作还需人工完成。人工栽秧除了受季节和时间的限制,对天气的要求也很严格。这样的方式使得劳动与运营成本十分高昂,盈利也不乐观。胡丹深知,想要持续发展,必须转向机械化种植。

2012年,胡丹投资购置了合作社的首台手扶式插秧机。虽然它比传统的人工方式来得轻松,但与乘坐式插秧机相比,其效率还有待提升。到了2014年,胡丹再次决策,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了一台15万元的乘坐式插秧机。这款机器的效率非常高,一天可以插30亩秧,相当于10个人的工作量。借政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东风,小丹大着胆子在机械化种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购买无人机洒药施肥,一天可以喷300亩;购买收割机、旋耕机、机耕船等进行集约化耕作,使亩产量提高50%。老李也坐上了驾驶位,从“老把式”摇身一变成了“农机手”。他还清晰记得,第一次驾驶高科技农机进入田间时,村里的人们都露出了惊讶的眼神,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现代化设备。

2014年,小丹创办了永旺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满足自身2万亩生产基地从育秧、播种、收割到包装的全程机械化作业,还可以为周边地区农民和市场主体提供机械化服务。新洲区仓埠街的沈家父子就是在这时加入了永旺合作社。村民沈顺利曾是城市里的打工者,但干了两三年后,他选择回到家乡,跟随父辈学习开插秧机。如今,随着周边农田规模和产量的扩大,他驾驶的大型收割机有了用武之地,收入也水涨船高。

智慧耕种梦不止  农业新篇共编织

10年机械化,合作社业务蒸蒸日上,小丹尝到了技术革新的甜头,却也渐渐感受到了新危机:眼看老李、老沈等一批农机手岁数越来越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越发严峻。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用人成本却在不断增加。小丹坐不住了,农场的新出路要从何找起?

疫情结束之后,胡丹就计划招聘一批年轻的“新鲜血液”,然而日复一日,招聘的公告依然无人问津。她心生担忧,猜测或许是年轻人对农业有一定的“成见”,认为干农活会很劳累,收入低还没有社会地位。怎样才能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农场工作能否变得轻松又有趣?胡丹又开始琢磨起了新办法。

不同于农场其他“老前辈”们,作为一名“00后”大学生,小陶这份工作是自己上招聘网站投简历应聘得来的。当时,合作社正在招聘无人机飞手和智能农机手,得知不用下地种田,只通过遥控器就能完成工作,出于好奇陶哲便想尝试一番。以前,陶哲对农田的所有了解都源于爷爷时代的传统人工插秧方式。在合作社工作的第一年,小陶便开始使用无人机高效地播种2万亩土地,与传统人工相比,效率得到了巨大的飞跃。现在,小陶不仅是农场的“主飞手”,还学会了独立操作无人拖拉机、无人收割机、无人插秧机等智慧化设备。同时,他也是一名坐办公室的“白领”,点点鼠标就可以远程操控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每一株秧苗的生长情况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自201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布局智慧农业,北斗卫星、大数据、互联网、智能机械等“黑科技”,硬核科技纷纷走进农田。截至2023年8月,湖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场4627万亩,高标准农田比普通农田的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节水达到20%—30%,节肥达到13%。合作社目前生产的鸭稻米都配备了特定的溯源二维码,只需轻轻一扫,就能追溯每一粒大米的成长历程,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心的消费体验。目前,永旺智慧农场已成为湖北省首家智慧农场示范建设试点,在胡丹的示范引领下,仅武汉市就有20余家农机合作社加入了智慧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截至目前,黄陂区已安装北斗农用智能监测终端超过594台,农机数字化作业面积累计突破200万亩。

为了更好地提高科技化水平,农场还会与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华中农业大学定期组织研学团队来到这里进行参观学习。过去,学生们对农田劳作的了解仅限于网络、教材和纪录片,而如今,看到这些“黑科技”,大大激发了他们创新研制大型收割机,使农场逐渐实现智慧化、自动化运营的想法。经过与工学院的深度合作,研学团队成功开发了光电检测病虫害技术,当看到这项技术在田间得到真正的应用,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无不为之振奋。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考察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从“人工种地”到“机械下田”,从“稻田里种地”到“屏幕上种地”,农业生产的理念、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曾经的“粗重活”变成了“技术活”,曾经的“体力活”变成了“智力活”,曾经“靠天吃饭”变成“靠科技吃饭”。农业已经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已逐渐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和经营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