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枝江工作十三个年头了,在这里落了户安了家。作为外地年轻人,曾经也暗暗怀疑这座不到50万人的小城会不会一成不变,自己会不会因为见不到世面而成为新时代的“土包子”。可现实告诉我,枝江这座小城,仿佛总能抓住新时代的脉搏、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来枝十三年,我亲眼见证着她的美丽嬗变。在举国上下都在喜谈新变化、喜迎二十大的重要时刻,我也想一吐为快,分享我眼中的枝江十三年。
(一)吃鱼与赏景
妻子的小姨父是个能人大户,家里有养牛场,还合伙承包了5000亩的东湖,种了芡实、养了鱼,收成不少。每年春秋时节,我与妻子便和老表们受邀到东湖打牙祭,蹭蹭小姨烧的鱼。本是一番好风景,却总有一些不快。因为长期投肥养鱼和种植芡实,破坏了这里的水生态,陪小姨父打鱼的时候,总看到湖面有漂浮的死鱼,也看到微微发黑的水体,还闻到阵阵刺鼻气味儿。
2015年,市委市政府把全市所有的大中型湖库承包经营权都收回了,一律实行人放天养、生态养殖。近万亩的东湖和刘家湖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金湖。因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金湖获批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还编制了景区规划。接下来,金湖周边的餐馆都关停了,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都进了管网,岸边、湖底都种了改善水生态的植物,环湖绿道也修好了,金湖的水质也变好了,金湖湿地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候鸟驿站、鸟类天堂。
来过金湖的人都不由被金湖的景致所陶醉,或伫立水边,体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或拾几枚鹅卵石,打水漂、逗水鸟;或拉长自拍杆,想将金湖美景尽揽于眼底。而那时的我却只能忙着联系工作,甚至都没有认真把属于每个枝江人的金湖好好“打量”一番。
金湖顺理成章地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每天早晨、傍晚和周末来跑步、骑车、赏景的市民络绎不绝。几年前,整个枝江城区只有五柳公园和滨江公园,每天傍晚公园里人挤得都走不动路了。现在的城区,出门50米见绿,300米见园,满眼都是景。有段时间点开朋友圈,会经常看到杨家垱公园的特写,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白栏黄边的蓝色小径穿水而过,别有一番韵味。所以得空的黄昏,我终究坐不住了,克服身心的疲惫,也要去这个刷爆“圈友”的地方一探究竟。轻风拂、微澜起,桥上走、水边憩,让人不由觉得回归了自然,眼前的一切都有着不染纤尘的洁净和清新,闻之、赏之,心旷神怡。
枝江的城市公园越来越多,我叫得出名字的就有五、六个。于是在十一长假,我也把一家老小带到了金湖,给他们讲解金湖不一样的“前世今生”,和他们赏着金湖不一样的美丽风景。
(二)传统与现代
到枝江工作的头几年,每次都是几经辗转,花费一天时间才能从老家到枝江。2015年枝江北站建成通车了,一趟动车几个小时就能到家。和高铁的诞生一样,新“四大发明”在枝江这个人们习惯吃蒸菜、喝早酒的慢节奏的传统小城接踵而至。
菜市场是我每天光顾的地方。原来逛菜市场,最恼的一件事情就是找零了。不备零钱,菜摊总习惯给你多来几两凑个整钱。还有一些卖小菜的爷爷奶奶,稳稳当当地,身上就带几十块钱出来做生意,有时候没带零钱,买个菜都费劲。2016年起,市委市政府同阿里巴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支付宝县域。从此,再也不用为找零犯愁了。每个菜摊都有扫码支付,更别说商场和超市了。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菜篮子上还挂着二维码,“小伙子,东西拿起自己扫”。
扫码支付流行,无人零售开张,城里方便,乡下也不遑多让。近年来,枝江掀起了电商返乡创业的热潮,建起了102个村淘服务站点、215个京东推广点、174个裕农合作站和177个邮掌柜,枝江成为全国“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十佳县域”。农民网购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们正奋进在农产品上行的路上。原来到驻点村开展工作,群众经常苦恼很好的土特产变不成钱。现在,枝江的土特产不仅有公共品牌“枝滋有味”,而且在淘宝、京东一号店等大型网购平台上都有专卖店,农民的鱼腥草等特色农产品经常卖到脱销。政府买单的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支持、创业孵化,让年轻人看到了更多希望,一张网撑起他们的梦想,1万多名返乡创业青年圆梦家乡。更重要的是,村口路旁少了许多妻子老小期盼的目光。
枝江电商热或许是个谜,而谜底就是新时代。当大城市的生活在这里都能如数实现,远涉的游子为什么不回家呢?
(三)傲慢与偏见
枝江虽好,可我却不是土生土长的枝江人。初到枝江,总是怀着几分挑剔的眼光看待这里的一切。
我工作的第一个单位,驻点村周边有很多化工企业,每次走访,化工污染成为群众反应最为强烈的问题。作为全市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化工产业财税贡献占了全市财税收入的半壁江山,化工产业转型难题,显然不是“愤愤然”能解决的。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在解决化工产业转型的问题上可是下了大功夫的。从最初划定红线,确定居民安全、环保距离,到省政府34号文件出台,做到沿江一公里范围内不上重化工项目,再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壮士断腕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我看到了政府的责任与担当。传统的化肥产能在大幅压减,取而代之的是加快转型的化工新材料项目,无中生有的新能源产业和成为一地难求的姚家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
2013年,市里提出投资50亿元建设“四馆一中心”“两校两院”等公建项目。当时第一感觉是,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大的投入,不可能实现。但是,近年来,枝江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持续加大民生领域基建投入,“四馆一中心”“两校两院”都已经建成投用,新的图书馆、科技馆成为孩子们每到周末就想打卡签到的好地方;新政务服务中心、新党校、新职教中心、新妇幼保健院成为城北新区地标式建筑;中医院开办了全宜昌公办二级医院首家康养中心;新体育中心承办了宜昌市“五运会”,盛大的开幕式赢得了各方点赞,航拍的夜景图片刷爆朋友圈,在外枝江人都不敢相信这就是家乡。
2016年,市里提出“打造长江中游地区最佳田园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还要“举办全国环湖自行车联赛。”当时我就想,枝江叫得响名头的文化元素并不多,环百里洲自行车赛虽然连续举办了多年,但一直不温不火,提出这样的目标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谁曾想,第二年环百里洲自行车赛就上升为国家级赛事,中国自行车联赛也落地枝江,还相继举办了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枝江的自行车赛道还成了“中国最适合骑行游览线路”和“最美赛道”。枝江旅游更是实现了平原突破,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一季一花、一镇一品、村村有景。闲暇的周末,就把父亲和孩子们带到同心花海、东方年华、吉吉村、枫林月季园去转一转,我说这都是在农村。老头子硬是不相信:“这是在农村,你莫糊弄我,搞得就像旅游的地方一样。”可到了农家乐,看着农家菜,吃着农家饭,老头子知道我说的是真的。
来枝江十三年,当我每每用“挑剔”的眼光来看枝江这座城,她却总能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刮目相看。感谢枝江,让我有一个温馨的家;感谢奋进的新时代,让我终生情定这座城。
作者:胡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