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重阳:夕阳红灿不觉晚 老有所乐未知秋

2022-09-30 18:41  

晋代周处《风土记》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的记载。专家说,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已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新华社发

重阳节,又名登高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于是日登高望远,把酒临风,诗兴勃发,留下吟唱千古的诗句名篇。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各样习俗皆有诗呈。

最脍炙人口的诗篇,大约莫过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又名艾子,被称可辟邪消灾御初寒。诗以茱萸为介质,换位易地,尽述游子思乡之情。

重阳是秋思生发的时节。盛夏的远离、阳气的衰减,使得人们对自然物候变化敏感,易于感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尽现苍凉悲怆之感!同是怅惘,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则更显得幽怨凄清,缠绵悱恻,“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所谓景随情转,同一景色在不同心绪人的眼里,原有不一样的色彩。且看晚唐诗人杜牧的重阳,“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载酒登高,呼朋唤友,纵有失意,洒脱旷达!与此相较,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则乡野风情画卷一般,自然淳朴,悠然自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即若所述并非重阳当日,只消想着九九重阳“还来”喝酒聊天赏花,已是莫大(博客,微博)乐事!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毛泽东的诗词中,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以宏阔笔法描绘出一幅“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图景,迸发出直冲云霄的慷慨豪迈和乐观豁达!

人生若四季,年事渐高的人若至四季之秋。九九重阳,因与“久久”谐音,更被赋予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寓意。1989年我国把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爱老成为重阳节的时代新内涵。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今时代,青年强则国强,创新中国方兴未艾。与此同时,我国渐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大,尽求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亟待加力。时值重阳,祈愿更多老人安康喜乐:登高赏菊畅心志,老有所乐不知秋!

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