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让老年人倾家荡产的骗局,开始于赠送的鸡蛋

2022-06-28 09:13  
你有多久没仔细关注过家里老人的生活?如果有一天他们突然拿起笔和本,定期出门上课、开会,还不时拎回一些免费的大米和鸡蛋,那就需要小心了。因为他们很可能已经卷入了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会议推销中,又称“会销”。
“会销”:即通过开会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方法。他们多以公益健康讲座、免费体检、赠送礼品为噱头,在街头发放传单,邀请老年人参加。


图片

△陕西白河,保健品会销现场

“会销”套路深

寒暄的背后是筛选目标


会议的前几天,年轻的业务员围着老人不停嘘寒问暖,几乎绝口不提与推销有关的内容。
保健品销售督导:“沟通的时候,你一定要寒暄,不要一上去就聊疾病、聊家庭、聊职业,他会很防备,多聊一些日常琐事。”

图片
图片


经过会上几天的接触,业务员轻而易举就可以从老人口中套取他们的病情和财务状况。接下来,那些经过筛选可能会花钱的老人,将受邀与主办方请来的“医疗专家”,进行一对一问诊。

在武汉乐百龄公司举办的会销活动中,“医疗专家”按照业务员套取来的信息,准确又迅速地说出病情诊断,令老人对他的水平深信不疑。很快,老人决定贷款一万五千元,购买两套“专家”推荐,宣称可以降血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甘舒堂乐粉。


图片

央视“3·15”晚会调查,甘舒堂乐粉只是一款辅助提高免疫力的食品,并不具备降血糖等治疗功效,它的出厂价,只有150元;同时,这位“专家”的身份,也是编造、虚构的。而正是这家公司,曾在上海创下一场会议销售200万的纪录。

讲座销售分两地   鉴定违法取证难

本周,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对“3·15”晚会曝光的两家涉事企业立案调查。虽然这是一次突击检查,但执法部门却没能在办公室内找到太多关于虚假宣传的证据,甚至连宣传单也很少看到。涉嫌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公司,手法越来越隐蔽,他们不仅藏身居民楼,开展会销时,更禁止老人拍照、录像,以防留下证据。他们还会特别叮嘱老人,不要与子女提起开会的事。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罗彬副局长:

讲座上只是赠送礼品,销售是在另一个地方,或者是在已经办过许可的那些店里。所以要鉴定违法销售,取证比较困难。


对于保健品的虚假宣传,媒体的披露、子女的劝阻,从未停止,但效果并不明显。更不时爆出老人因偏信保健品,停止正规治疗,不幸丧命的新闻。在山东青岛,今年60岁的老陈,为购买保健品,已投入近10万元。然而,不但他和老伴儿的身体没有好转,连公司许诺的旅游也没有享受到。老陈与保健品公司周旋多日想讨回钱款,却一直没有结果。十多天前,他留下遗书,跳海自杀。他说:“保健品坑死我”。
图片

△老陈遗书 


如今,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正逐渐成为新的消费力量。全国年均2000亿元的保健品销售额中,老年保健品更占据半壁江山。涉嫌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公司,大多拥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他们以看似“合法合规”的灰色手段,进行一场场紧盯老年人财产的“银发收割”。

诈骗专业化,模式翻新快

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从2016年7月开始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接受老年人法律援助申请106件,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88件。


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志友:
对老年人诈骗的重灾区主要在投资理财和保健品两方面,诈骗的方式越来越专业化、职业化,与老年人签订的投资合同,从法律上看也完全没有问题。


图片

△《老年人涉众经济犯罪被害风险调研报告》中指出:涉案公司已经从过去的小作坊、路边店发展到进高级写字楼注册公司。从销售商品、投资理财到投资矿产、再到私募基金、信托产品,诈骗模式不断翻新。

“抵房赚钱”高回报?

钱没赚到房没了

2016年10月13日,67岁的刘阿姨回家时发现,不仅家里的东西全被搬了出来,就连房产证也换成了别人的名字。原来,刘阿姨参加了北京一家投资管理中心的一个高回报投资项目,一个能挣大钱还不用掏现钱,只是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的项目。
图片


吸引刘阿姨把房子抵押出去的当然是高额的回报,按照北京广阔天地投资管理中心法人代表广某某的说法,把房子抵押出去,从出借人(也就是他们所说的“银主”)那里得到钱款,再把钱款交给广某某。而刘阿姨付给银主的利息,将低于广某某为老人理财的收益,这中间高达约6%至10%的差额,就是她的纯收益。
而比把房子抵押出去更大的灾难是,在哄骗之下刘阿姨还签了一份卖房委托书。也就是说:受委托人可以随时卖掉老人的房产。 这也就是当还不起钱时,房产被以远远低于市值的价格出售而刘阿姨却毫不知情的原因。类似的事还不止发生在刘阿姨一位老人身上,据了解,仅在广某某一个人这里“以房赚钱”的老人就有几十位,涉及房产几十套。


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志友:
老年人被骗是群体性的,年龄大多集中在70岁到80岁之间,这个比例占45%以上。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或者高级职称的老年人,被骗的也占较大比例。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被骗,除了老人信息滞后、喜欢占小便宜外,更是因为有人看准了老人钱包,看准了老人心理,为老人们“量身打造”各种项目,从保健品到免费旅游、从高回报投资到投资书画字画,让老人们防不胜防。从致诚律师事务所办理的案件来看,被骗老人经济损失最高的达300万元人民币,最低的也有2000元。

新骗局城市升级,老伎俩收割农村

当保健品“会销”如雨后春笋在各个小区涌现时,带来的不只是虚假宣传、夸大疗效、以次充好的消费陷阱,还可能是非法集资等更严重骗局的开端。
在深圳中侨公司的非法集资案中,四百多位老人损失了一千九百万元。而这样庞大的骗局,最早也是由保健品“会销”开始的。这家深圳的空壳公司先后在广东佛山、湖南长沙、江西南昌等地设立分公司,以推销玛卡等保健品为由,引诱各地老人到其分公司听课洗脑,然后承诺年息24%以上的高额回报,向他们借款“融资”。直到受骗后老人们才醒悟,那些所谓的高科技生物产品,都只是披着合法外衣的诱饵而已。


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志友:
形式上虽然合法,但实际上好多公司,都虚构了项目。老人无法去查证,很多部门也无法去监管,所以说老年人投资被骗后进行维权,就变得非常困难。


老伎俩到农村大行其道

治理要从源头抓

随着类似陷阱曝光增多,受骗群体不但数量惊人,涵盖了不同阶层、学历,这种趋势更是在向着农村地区快速蔓延。很多拙劣的“高息理财”、“养生保健”已经渗透到边远农村,打着“国家扶持”“实惠下乡”的名义,开始对农村老人进行新一轮洗劫,甚至有半个村的老人被同一个骗子卷走了全部拆迁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张翼:
现在问一下老年人,大概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能举出各种上当受骗的经历。所以农村里大家都说,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上的是不一样。不像城里边,一旦识破一个骗局以后,媒体马上会有播送,让老百姓尽快惊觉。但是在农村,等到一个村一个村去识别以后,传播开来,可能半年就过去,那些人大量把钱骗到手,已经逃之夭夭了。


图片

△村里的“养生课”

图片

这些走村串户的所谓公司,有的是讲课培训推销保健“神药”,有的则是以扶贫开发为名兜售高息理财,还有一些规模更小的组织,在村里搞“七日骗局”,前几天免费发鸡蛋米面,让老人来听养生课,再交一元押金领电器试用,最后一天以两三千元价格兜售几十元的伪劣净水器,一个村子就能卖出十几台。这些城市里被曝光的伎俩,换成更廉价、更劣质的产品,就可以在农村大行其道。


图片


有网友表示,自家村子里就曾来过搞“免费领电器”的人,但村支书用大喇叭广播提示大家不要上当,这些人就跑了。而另一个村里没有人提示,结果损失几万块钱。同样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一些社区也开始动员居委会的力量,对老年人进行防骗宣传,以及对社区周围的可疑情况进行警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张翼说道:“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只能通过监管这一条道路去干预它的渠道。一旦发生,政府部门立马介入,在源头治理。”




白岩松:

仔细想想,身边的长辈、亲友,多少都有受骗的经历,谁还敢说自己若干年后就能幸免?比骗局更可悲的,是我们默认了“老人买保健品被骗“是无法避免的,甚至觉得再寻常不过。一位为受骗老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说:“不要把年轻人拥有的知识、视野当成理所当然,套用在老人身上。”当他们衰老时,情感上的引导,法律上的保护,都不可或缺。还是那句老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一个飞速发展却又未富先老的社会里,每一代老人都可能变成落伍者。只要骗局稍一更新换代,就能让下一代人也陷入其中。现在为老人们做的,就是未来为我们每一个人所做的。



END


来源丨腾讯新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