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万物并秀
伴随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劲乐章
黄石活力四射,日新月异
劲牌公司生产线
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温暖答卷
今年前5个月,预计黄石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25%和11.5%。
这是加速发展转型的重大成果
工业技改投资、产品销售率全省领先,拥有湖北百强企业、百强制造业企业27家,数量居全省第二;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这是恪守使命担当的有力见证
在《2021年武汉城市圈融合指数评估报告》排名中,黄石位居第2;全域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
凡水有源,方能奔涌
如果说民生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
“根与源”
那么动能转换就是高质量发展的
“路与桥”
唱响提质增效“主旋律”
把产业优势转化为“核心增量”
现实总是在与历史不断对话。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些重大节点、重要历程,载入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册。
困而思变,变中图强。黄石,跟众多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一样,在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中,立起了负责任的姿态,倾注了最朴素的情怀。
产业兴则动能强,动能强则经济兴。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主旋律和首要任务。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站在新起点,黄石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新冶钢生产线
——顺应产业高端化、服务化、专业化、融合化的发展潮流,推动传统产业与新业态融合,培育产业发展新模式。
——加大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大健康、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产值贡献率。
——围绕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通过技改育新、壮大集群、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全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百企技改”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近年来,黄石已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0多项,总投资超900亿元。去年,全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产业产值分别突破500亿元和600亿元。
新旧动能转换特别是接续转换,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黄石保持定力,持续加力,积极拥抱新经济,蹚出一条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的路子,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彰显了“黄石制造”的新优势。
如今,黄石拥有中国制造500强、主板上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黄石的特钢、压缩机、压延铜箔等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4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个产品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黄石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特钢生产基地,全国第三大电子线路板产业聚集区。黄石成为全国第三大铜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全国三大绿色水泥建材基地,全国三大新型铝材生产基地。大冶特钢、劲牌公司、宏泰铝业、瑞信科技等企业还参与国家标准制订。
一段艰辛的历程后,总能邂逅最美的风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环境下,黄石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去年顺利实现全年精彩,今年开局平稳。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程琳表示,以工业经济为例:今年前4个月,黄石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9%和10.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达44.9%。
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关键变量”
历史的机遇,总是赋予黄石这片土地炙手的热度。
6月14日,黄石首趟中欧班列从黄石新港驶出,在武汉吴家山货场完成集并后,将跨越1万多公里路程,驶向德国汉堡。
黄石首趟中欧班列发车
黄石—武汉中欧班列“长江号”的开通,标志着黄石正式开启与欧洲经贸往来的陆路新通道。
坚实的开放平台,能有效汇聚优质资源要素,形成科技创新新优势,激发出多元化新旧动能转换的澎湃力量。
黄石率先发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奋力在创新协同、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开放流通、市场融合五个方面作示范——
在创新协同上作示范,黄石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以“硬核力量”推动与武汉的相生共赢。
在交通互联上作示范,黄石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正发挥临江、临港、临空、临光谷优势,全面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航运网、高铁网、航空网,推动与武汉、鄂州等地公交互联互通。
在开放流通上作示范,黄石建设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现代化贸易港、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汇聚新势力,竞逐新赛道。
黄石以科技创新换动能,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开展创新能力、创新主体、创新生态“三大”培育工程。
——建设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打造黄石科技城、黄石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清零行动”。
——实施重大科创工程,推进十大产业研究院、十大企业技术中心、十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大重点实验室“四个十”科创平台建设。
——发力新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新工艺优化“三个一百”行动。
——实施“东楚英才”“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聘请147名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任企业科技副总、科技专员。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显示:黄石主导产业研究院实现全覆盖,200多家企业于武汉37所高校院所建起了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省前列,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进入全国百强,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
科创政策、科创平台、科创工程、科创人才为是科技创新强力支撑。黄石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现代服装、生产性服务业等九大主导产业集群入选省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
在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光谷离岸科创园入驻60多家企业和机构,并与武汉高校组建了30个技术创新团队,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60多名。
在大冶湖开发区,黄石科技城拔地而起,一期项目工程黄石科创中心已经建成,正在筹备开园暨重大项目签约入驻活动。目前,黄石科创中心签约、储备企业45家,其中,13家企业进驻科创大厦。
时代浪潮,风云变幻。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成为黄石加快动能转换,加速发展转型的“最大增量”。
跑出绿色低碳“加速度”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容量”
让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转型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
夏浴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6月10日下午,蓝天白云下,夏浴湖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曾经的夏浴湖“病过”。西塞山区实施夏浴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发起了整治夏浴湖行动。
两年多来,该区先后投入资金2.16亿元,拆违建、清渣土、掏淤泥、铺管网、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生物……
西塞山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仁义说,夏浴湖湖泊形态和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水面由597亩增加到630.98亩,水质由原来的劣五类提升到地表水三类标准。
如今,夏浴湖实现了湖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市民新的休闲旅游地、网红打卡地,还成功举办了首届张志和桃花节。
绿色低碳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容量”,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黄石致力用更青的山、更绿的水、更蓝的天、更优的营商环境,不断积蓄绿色动能,锻造机制动能,厚植民生动能,加速转型发展。
10日下午5时许,黄石市环投蓝德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中控室里工作人员紧盯墙上的大屏幕,两辆餐厨废弃物倾收运车缓缓驶进车间大门……
该项目于2020年9月运行以来,已签约餐饮单位2453 家,收运、处置、再利用餐厨废弃物10万多吨,实现了污水和臭气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公司总经理耿建说:“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既是生态环保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更是重大的民生工程。”
作为国家第四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黄石将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与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集中布局、协同处置,产业集聚效应加速凸显。
跑出绿色低碳“加速度”,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黄石坚定不移高举绿色发展大旗,在转型发展和示范先行的道路上铿锵前行。
——蓄积绿色动能。发力治水、治气、治山、治土“四治工程”;实施长江大保护“碧水、绿岸、洁产、畅流”四大行动;修复、复垦工矿废弃地。2021年,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以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锻造机制动能。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2021年群众办事整体用时、办事环节、申请材料、跑动次数同比分别压缩(减少)70.7%、56%、40.5%和73.3%。
今年前5个月,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1.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增速居全省第一。
——厚植民生动能。抢抓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重大机遇,改造老旧小区,提升城市颜值;补齐养老、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
细看数字,是成就,亦是序章;是国计,亦是民生;是老百姓的小幸福,也是城市的大美好——
近年来,黄石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保持在75%以上,跻身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城市行列。黄石启动实施345个老旧小区改造,已改造完成了212个,正在推进133个;修复、复垦工矿废弃地7万亩;造林绿化60多万亩……
东风浩荡,力无穷尽;顺势而发,必成正果。
如今的黄石,新格局不断完善,新动能持续奔涌,新优势加速形成,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黄石正气势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