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治愈“手机依赖”需自我约束

2022-04-09 11:22  

当前,手机功能不断丰富,让多元个性化需求能够“触手解决”,但也因智能手机的上网沉迷问题引发关注。日前,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戒除智能手机上网沉迷的生意日趋红火,各类“戒网”“戒手机”方法层出不穷。“手机依赖”怪手机?不能不说,这是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笨办法,倒是给商家们提供了一个牟利的噱头。

事实也证明,不少人反映“戒网”产品成效并不明显,用起来简直就是折磨,最大的痛苦就是没办法扫码付款。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所具备的丰富功能,已经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疫情防控期间出行要扫码,商场购物、点餐、购票甚至就诊也要扫码,与同事、亲人沟通需要视频或语音,智能手机的便利已经无处不在,脱离智能手机无异于与时代脱节。

当然,过度的手机依赖也是病,当治!这些年,因为“手机依赖”,人们吃饭、走路都在看手机,甚至睡前都在熬夜刷手机,几乎片刻难以离开手机,且有向青少年蔓延的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曾有调查显示,“00后”近视率高达60%。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期接受高度碎片化的信息,正在毁掉人们深度思考的能力。

专家总结,“手机依赖”带来了生活圈子变窄、容易忽略疲劳感、 削减思考的能力、影响人际关系、总听见手机振动声等五大危害。但造成“手机依赖”的元凶并非手机,而是人们在现代社会高压力下产生的“信息焦虑”。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为我们提供海量信息和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人造成了强烈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因为担心错过可能有价值的信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于是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或搜集更多信息,最终产生焦虑心理。

因此,要治愈“手机依赖”就需要跳出“信息焦虑”的泥潭,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疯狂攫取碎片化信息的状态中停下来,在保障工作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明晰使用信息的真正目标,更加理性地面对、获取以及处理各类信息,放下手机、沉下心来进行线下学习和思考,缓解信息轰炸带来的压力。 而这自然离不开人们的自律和节制,明白到底哪些是工作和生活“不得不如此”,懂得如何做好取舍。

专家建议一方面因为工作性质的转变而对手机产生依赖的人,实际上是由于部分固定交际对象的突然消失而带来的交流欲望的中断,这类人可以在生活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定时和几个固定好友小聚谈天来排解抑郁的情绪,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另一方面如果是对手机习惯性依赖的人,则应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我们控制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将花在攫取碎片化信息、被各种功能捆绑和束缚的时间腾出来,用在与身边亲人朋友的良性互动当中,用在系统化学习和思考中,治愈“手机依赖”并非难事。

荆楚网 作者:胡波(宜昌枝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