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回小城市能做些什么?这些枝江青年给出了亮眼答案

2022-04-07 08:35  

随着城镇化、乡村振兴推进,“年轻人回到小城市,能做些什么?”话题热度在互联网飙升。

选择了家乡的小镇青年们在做什么?需要什么?还期盼着什么?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名回到小城镇生活的宜昌年轻人,勾勒出他们的生活轨迹。

寻找“小确幸”的年轻人 

在枝江电子信息产业园区门口,张贴着醒目的招聘广告。问安镇青年小顾,是在这里上班的1300名年轻工人之一。他和同伴一起,在车间门口更换工服,随后进入密封无尘车间。

“园区有食堂,也有宿舍。”出生于1997年的小顾告诉记者,此前在沿海城市工厂打工,现在家乡的工资和外面差距不大,回老家附近工作,不用租房,生活成本更低,也能陪在父母身边,“女朋友在枝江城区上班,我们已经准备结婚了。"

越来越多的小镇青年和小顾一样,就业目的地不再是一、二线大城市,主动回到了小城镇。

今年3月,宜昌人社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节前返乡人员中,有1.6万人计划留宜就业创业,同比增长了18%。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与日俱增,正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红利”。

回家有更多选择空间 

智联招聘发布的大数据报告显示:现在六成年轻人在择业方面更倾向于泛互联网行业,如直播、电商、网红、自媒体短视频等。随着互联网市场的下沉,新型农业和文旅产业进一步触网融合,小城镇、乡村与年轻人的距离,似乎拉近了许多。而小城镇的宽松空间,也为年轻人的创业、就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枝江市仙女镇向巷村党支部书记、桔缘柑桔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代年说,桔缘柑桔专业合作社有20多名年轻员工、大部分都是“90后”,还有一部分“95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从事电子商务工作。

作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向巷村正在努力给乡村增加更多活力,让年轻人能够安心留在这里。比如给予宽松一点的工作环境,投资打造网红景点,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休闲场景和空间。

枝江姑娘李晶曾担任驻外单位的法语翻译,有数年的国外工作经验。如今,她在村办合作社的办公室上班。除了办公室日常,她还负责企业的新媒体宣传,经常会自导自拍一些小视频,也与农特产品的推广有关,“一些乡村生活的场景,能给人不少灵感。”李晶告诉记者,相比起有太多应酬和内卷的工作环境,小城镇的人际关系更单纯,让人能够放松享受生活。

李晶购买的是镇上的商品房,从家里开车到单位,仅需十多分钟。“工资待遇肯定是降低了,但是工作环境觉得还蛮好。”唯一觉得遗憾的,“身边同龄人比较少,平时很难找到兴趣相同的群体。"

在向巷村的桔子工坊乡村酒吧里,节假日会迎来不少打卡拍照的游客,这里的鲜榨橙汁也得到了不少网红的推荐,镇上的文体活动中心,篮球场上也多了不少年轻的身影。

“近年来,回到家乡就业的年轻人比往年更多一些,要留住他们,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周代年说,小城镇和乡村,还需要张开双臂,创造更多好条件,拥抱回乡的年轻人群体。

城镇蓝图看向未来 

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一端连接工业信息化,一端带动农业现代化。小城镇,成为城与乡的“纽带”和“黏合剂”,在城乡发展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有着广袤的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城镇,建设城镇,才是保持宜昌县域经济活力的根本所在。

客观地说,无论从工作机会、经济收入、生活场景等多个方面,在同大城市争夺年轻人的竞争中,小城镇都会处于下风。小城镇同样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如生活成本较低、创业就业空间广阔、新经济市场正逐步下沉等等……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学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博士王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城镇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做好城镇产业经济的特色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和未来生活场景。“建设小城镇,不能打造成开发区模式。要充分培育小城镇特色,离核心城区较近的,可以结合产业经济,做好小城镇在衣食住行等服务业上的配套,有文旅资源的、电子商务基础的,都可以发挥自身特色,做好服务产业的承接功能。"

在宜昌擦亮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更多地考虑年轻人需求,为城镇的未来提供活力,已经成为了共识。公园,要为年轻人提供户外聚会、娱乐的场景。文化场馆,要提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潮玩场所。小城镇规划要重构新业态,吸引年轻人在这里创业、创新、消费。

宜昌市制订“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产业为纽带,产城融合、综合配套的新型城镇化。2022年,宜昌市计划实施“擦亮小城镇”项目283个,总投资21.41亿元。

以境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精心谋划包装的每一个场景,吸引年轻人回到宜昌、留在家乡,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宜昌小城镇的未来,已有了明确的蓝图。

来源丨三峡晚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