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啥爱过年?

2022-01-29 15:42  

何谓中国年?

对联上一抹红

年糕里一丝甜

炮仗入耳那一声响

千家万户一片灯

不管是贴对联、包饺子,还是放烟花

这些与“年”有关的风俗习惯

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血液

正是有了这些年俗

我们才爱上了过年

👇

如今,每逢春节总有人感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翻开时光的相册,一起看看“年味儿”的变与不变。

穿新衣

“新年好,新年好,穿新衣戴新帽,跑来跑去多热闹”。你的新年“战袍”准备好了吗?

从手工缝制的花布衫到商场的流行服饰再到国潮崛起,衣服的可选风格越来越多,个性化越来越明显。

1980年,湖北通山沙店,春节就要到了,小女孩很开心,因为大人扯了几尺花布,要为她做一件过年的新衣裳。当年流行“三转一响”,有缝纫机的人家在村里算得上富裕户了。

1991年1月,山东桓台县新城镇,年前的集市,农民在买过年的新衣。

1992年2月,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铺沟村,农村时尚女青年。

1999年2月,黑龙江黑河,一位身穿红衣的妇女穿过位于黑龙江畔的一座冰雕做的门。

2021年2月17日,山东临沂,沂州古城多种活动迎春节。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辞旧迎新,人们总会赶在年前打理一下自己的头发,褪去过往的晦气,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有没有发现,烫头已经成了中国妈妈们过年心照不宣的仪式感。

1987年,浙江绍兴,观看烫发的农村妇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百姓的穿着、发型早已打破了七十年代单调的款式。

1992年春节期间,北京宣武门,天资美发厅。

2021年2月6日,济南,临近春节,前来美发烫发的顾客多了起来。

当地时间2022年1月2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唐人街一家理发店顾客排队理发。 

除了每个人要从头“新”到脚之外,家里也要焕然一新。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春联,挂上灯笼,不管走到哪里,火红的一片。

而它们的老搭档——挂历,近几年却渐渐淡出人们视野。这个充满年代气息的物件儿,曾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然而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看日期更加便利,挂历已“退居二线”。

1959年,南京新华书店,春节买年画。

1988年,河南濮城,人们在挑选挂历。改革开放之后,挂历迎来了黄金年代,题材从自然风光、世界名画、花鸟水墨到时髦女郎、泳装模特等等,越来越多元化。

1995年,香港九龙湾尖沙咀,阳光正好,三名市民站在满墙春联前。

2002年,山西晋中大寨,窗花对联。

2015年2月17日,江西新余,贴春联。

2021年2月2日,广东佛山,书法工匠给车写字。

每一个年代,年货都有新的定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物资匮乏,买年货要精打细算,由供销社统一供应,小到一颗大白菜,都要凭票购买。

随着经济发展和网络普及,越来越多的“大件”进入年货清单,而采购方式也从凭票定量买到线上线下“任性购”,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更新。

1965年,春节连大白菜也凭票供应,南京市民在新街口菜场排队购买。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东单菜市场,市民在春节前夕购买活禽。

1988年2月5日,随着春节的临近,在武汉中心百货大楼,前来选购电视机的人群挤满了大厅,为的是买一台电视机回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

2018年2月4日,作为必不可少的年货,有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的云南宣威火腿,受到追捧。这家店在电商平台上几天就卖出600多吨。

2021年2月11日,人们在重庆市南川区中心农贸市场选购“年夜菜”。

年夜饭

中国人的年夜饭,不仅象征着团圆和亲情,更是一种独有的文化传承,作为一年中最隆重、最丰富的一顿饭,它也在不断变味变身,有了更多的选择。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全家人在家吃年夜饭。

2006年2月,南京湖南路上,一家餐馆吃年夜饭的火爆景象。

2019年2月3日,江苏苏州,市民将一家老字号餐馆预订的年夜饭打包带回家。“打包年夜饭”渐成新“食尚”。

气氛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

当然也有人抱怨,没有烟花爆竹,“年味儿”淡了。时代不一样了,“年”的内涵也应有新变化。“年味儿”不只是“鞭炮味儿”,灯会、庙会、民俗表演一样能把春节氛围感拉满。

1993年1月22日,北京城区春节最后一次放烟花。

2014年1月11日,上海市区春节期间最后一次燃放烟火。

1998年春节,成都龙泉驿区洛带古镇。春节舞龙,是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当地时间2017年1月29日,英国伦敦,华人及当地民众持续庆祝春节。对海外华人而言,春节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2021年2月14日,广东肇庆,封开县南丰镇汶塘村,民间艺人舞狮闹新春。

新年俗

一些新的年俗也随着时代发展,自发地形成。

春晚,已成为中国人除夕夜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

2014年春节期间兴起的“抢红包”游戏,2016年春节诞生的互动小游戏“集五福”,也已成为许多人惦记的一份“年味儿”。

旅游过年近年来也渐渐流行,陪伴父母一起“拥抱诗和远方”,成为一种新的团聚方式。

1990年,除夕夜,陕西凤翔县招待所服务员与顾客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晚。

2018年2月7日,杭州一小区单元楼门口,一位快递员当街遭“围堵”,几名大妈拿着手机将快递员围在中间对着其衣服上的“福”字狂扫。

2021年2月17日,春节假期,游客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游览。


我们看到一些年俗的逐渐消退

也看到一些年俗的代代传承

更看到新的年俗应时而生

变的是庆祝的形式

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团圆的追求

不管你是几零后

都能找到自己的“年味儿”记忆

来源:央视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