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云:自办红色书屋 热衷公益显大爱

2021-11-19 17:18  

马良云,男,74岁,枝江市桂花村玛瑙书屋负责人。

2006年,从湖北化肥厂退休后,马良云回到家乡枝江桂花村居住。热爱读书的他发现村里没有借书、租书的场所,文化建设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他决定腾出自己老家的小楼,为周边村民建立一间免费借阅、学习的“黄金屋”。马良云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购买收藏了1万余册报刊、书籍和文献资料,发挥了红色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他用珍贵的历史资料、档案书籍等为周边学生上党史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累计接纳读者、游客2万余人次。15年来,从知识贫瘠到遍地书香,如今马良云和他的玛瑙书屋已成为当地的精神家园。马良云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在湖北电视台等中省媒体上刊播。他也先后获评湖北省“书香门第耕读人家”、湖北省“最美农家书屋人”、“宜昌好人”等荣誉称号。

“怪老头”和他的爱心书屋

今年74岁的马良云,他酷爱读书、买书、藏书,外号“书痴”。从小学阅读第一份《中国少年报》开始,马良云就痴迷上了读书看报。马老读书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教科技,特别是政史资料尤令他着迷。“从创刊到现在,订了38年,也读了38年。”马良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全国知名文史读物《纵横》杂志,言语中满是自豪。

从1965年收藏《毛泽东选集》甲种本开始,56年来,马良云已收藏了1万多册书籍、报刊和文献资料。

“好书不光自己看,也要与乡亲们分享。”2006年,退休后回乡的马良云发现村里没有借书、租书的场所,更没有一家供人阅览的书店。他决心在自家三层小楼专门腾出两个房间,开始自费建设书屋。思索再三后,马良云取名为“玛瑙书屋”,意为传承书香文化的精神像玛瑙一样晶莹透亮。

马老平时生活极其节俭,但每月会拿出一部分工资收书购书。十多年来,马良云购书已累计花费10多万元。书越来越多,他还花3000多元请木匠打了两个实木大书柜,分类攫放书籍,方便乡亲借阅。

那时,村里充斥着质疑的声音。大家都觉得这个县城回来的退休老人是个古怪脾气,放着养老的清福不享,跑到乡下给村民义务开书屋。

马良云毫不顾忌外人的看法,他告诉记者:“我办这间书屋,一是打小对书籍的热爱,二是想在退休后发挥余热,让农村飘溢书香。”

十年坚守换来遍地书香

由于马良云收集的报刊、书籍内容丰富,极具历史价值,加上他本人又热情好客,玛瑙书屋很快成为当地中小学生安心看书学习的好地方。

渐渐地,书屋的名声在周围传开了,当地人的生活也彻底“乱”了套。以前想着打麻将、斗地主的老人,现在也成了书屋的常客。去看书的农民和孩子们也逐渐多了起来,书屋开办十多年来,前来参观、读书、借书的村民络绎不绝。小小的书屋成为村里一道另类风景。

“大家都到马老家里看书,我以后也要少去牌铺子了。”40岁的邬师傅感慨地说。

书屋犹如自己的孩子,马良云也没忘记身边的孩子们。十几年来,他用珍贵的历史资料、档案文献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名尽职履责的“校外辅导员”。

“现在每天除了在家看电视,我还能到马爷爷家看书,在这里读书是一种快乐。”小学三年级的姚皓天也是玛瑙书屋的常客。

书屋虽小,作用却大。十五年来,马良云已成为乡村文化阵地的最美坚守者。他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感受到文化的滋润。

身体力行、热心公益的马大爷

“今天,人人尊敬的马大爷还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和事佬。”桂花村书记黄晓玉说。“因为书屋人流量大,这里也成了全村唯一的快递代收点,但马老从不收一分钱。”

几年前,村民焦光明和方克玉因为房屋划界,产生邻里纠纷。经常在自己院子里吵得不可开交。马大爷听说后,主动联系村干部上门调解。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70多岁的马大爷一直耐心劝说双方,最终当事人打开心结,握手言和。

2017年的一天傍晚,马良云在回家途中,碰上突发心梗的村民邬祥荣。命悬一线之际,马良云出手相救,他第一时间为病人实施复苏急救,并叫来了附近村民和救护车,为病人赢得了生的希望。

如今,走进玛瑙书屋,你会看到“中共党史”、“红色印记”,也有“人文历史”,上万册书籍和报刊被分为20大类,整齐摆放在书架上。他的玛瑙书屋已成为当地党员干部、村民和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看着两间阅览室里陈列的1万余册藏书,这是他十五年来的心血,74岁的马良云感慨万分地说:“读书,爱书,藏书,买书。我会把这件事情一直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邓书茜)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