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记者 吴晗)丹阳社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社区党委基于“14580”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将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探索建设社区层面一核多元的协调联动机制,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展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服务,打开了社区治理新格局。
社区居民3500余户,近万余人,年龄、职业各不相同,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如何做到更加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社区居民?丹阳社区以党建引领网格化为抓手,将社区划分为11个网格,设了56个楼栋长,成立了37个楼栋党小组,精准为民服务。
方丽是二十六号楼的楼栋长,也是社区里的物业管理员。趁着午休空当,她抓紧处理楼栋群里的信息,小到“楼上的动静太大吵到楼下了”,大到房屋漏水。26号楼所有业主生活中的烦心事,都习惯第一时间在楼栋群里“@方丽”,把这个热心的“党员楼栋长”当成了他们的贴心“大管家”。
“楼栋长是社区和居民之间的桥梁,平时主要是传达社区有关文件或者通知给居民,再就是上门采集他们的信息,及时跟社区和物业反馈居民的意见、建议,督促这个事更好地完成。”方丽说道。
近年来,丹阳社区着力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社区治理架构,切实将党建、治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末梢神经”,以实际行动打破沟通“壁垒”,搭起党群“连心桥”,传递基层“红色温度”,让群众在社区生活中感受到强烈的幸福感、归属感。
“党员下沉机制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居民傅文波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办事不知道去哪儿办、怎么办,现在我们只要与下沉党员联系,他们都能积极、迅速地帮我们解决。”
丹阳社区党委书记周世红介绍,“我们社区以楼栋为基准,按一个党员联系4户的原则,将841名下沉党员与自己楼栋里的住户包联起来。同时,我们还印制了“双报到 双报告”工作的联系手册,方便下沉党员随身携带,记录工作,对照落实,又方便社区干部即时评价反馈,双向互通,一目了然,增加了居民呼叫的渠道,切实保证了下沉工作不落虚,不留白。目前我们的841名党员与社区的3580户居民已经实现了’联户结亲‘全覆盖。”
除了党员入户为民服务,丹阳社区还积极探索建设“共享+小屋”项目,通过打造社区居民线下共享平台、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实现社区邻里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能共享,逐步构建有温度的”熟人社区”。
走进”共享+小屋“,映入眼帘的是摆放整齐的各式各样的共享物品,包括家用电钻、工具箱、电风扇、电吹风、儿童玩具等等。还设置了“共享咖啡书吧”,居民可将家中闲置图书共享到书吧供其他居民免费借阅,每共享一本好书或者物品就可以免费体验一杯现磨咖啡。
“今年我们丹阳社区开办了’爱心小屋‘活动,前段时间自己在屋里把孙子用不上的图书给小屋捐献了几本,可以用来跟小区里其他的小朋友分享知识,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居民熊芝恒说道,“共享小屋的工具箱,也可以方便居民使用,我觉得这个活动开展的非常有意义。”
近年来,丹阳社区打造了多处居民共享活动阵地,通过家门口的活动阵地共享,把平日没有交集的邻里都联结到一起,打破邻里间的隔阂,促进熟人社区的实现。
丹阳社区党委书记周世红表示,下一步将发挥党员、志愿者、楼栋长的作用,通过摸底来建立社区党员群众技能库、人才库和爱心库,为共享课堂、共享新媒体、共享心灵之约等活动的开展储备资源。让居民从社区建设的围观者变成社区建设的参与者、社区建设成果的享受者,真正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如今,丹阳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总抓手,把社区党建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持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更加积极了,笑脸越来越多了,党群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了。
(责任编辑 何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