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2021-03-19 09:33   枝江市文化和旅游局  

近年来,全市上下抢抓“大众旅游”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三峡水乡、田园枝江”旅游品牌,加快推动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产业实现平原突破,正逐渐成为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新引擎。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3A级景区3个、2A级景区1个、乡村旅游点10个、民宿2家,成功创建湖北旅游名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2016-2010年累计接待游客10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35亿元。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旅游客源、市场投入、扶持资金等大幅缩减,旅游行业遭受重创。2020年8月至2020年年底,我市精心开展“与爱同行、惠游湖北、相约枝江”活动,以旅游奖励政策为依托,海峡国旅、峡州国旅先后组织四川、陕西、山东、十堰、恩施、武汉等省内外游客2.6万人次来枝游玩,旅游直接消费达到5000多万元,带动了全市餐饮、住宿、交通、物流等行业快速升温。2021年,枝江旅游要在逆境之中谋发展,思路要更清晰,施力更要精准。建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加速产业恢复,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为什么——资源导向

(一)人文资源有限。与周边县市相比,枝江没有远安嫘祖文化、秭归屈原文化、兴山昭君文化、当阳三国文化这样优质的人文旅游资源。我们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楚文化挖掘开发难度较大,张盛藻、张子高、曹廷杰等历史名人的大众影响力不够深远,现有人文资源只足够作为枝江旅游发展的“添加剂”,而不足以成为“主材料”,发展人文景观游的禀赋不优。

(二)自然资源不奇。枝江地处江汉平原西缘、长江三峡东端,境内地有平原、岗地和低丘3种基本地形,有长江、玛瑙河等“一江两河百湖”。自然资源不出奇不出彩,没有夷陵的高山峡谷、绝壁悬崖,也没有远安的天然溶洞和丹霞地貌,发展自然景观游的禀赋不优。依托河湖资源和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更为适宜。

(三)产业资源丰富。全市休闲农业资源充足,共有特色工艺作坊4个、被授牌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4个、可供采摘的水果蔬菜基地14个、发展较为成熟的生态农庄19个;农家乐400余家,其中五星级2家、三星级53家。春季可举办桃花、梨花、樱花、油菜花、月季花等主题节会,夏秋可组织瓜果蔬菜采摘游,冬季可开展捕鱼、杀猪、宰牛羊等年俗活动,全年乡村旅游后备资源丰富。

二、缺什么——发展短板

(一)市场主体不强。一是市场主体不多。以A级景区为例,宜昌“东四县”中夷陵区14家、宜都市7家、当阳市3家,枝江市4家,同周边县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现有乡村景点中,马羊洲“诗经小岛”、南河沙滩等无市场主体支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二是投资主体不强。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新签约旅游项目仅1个,协议投资额1亿元,市场投资增势不足;现有重点旅游企业如东方年华、同心花海景区受疫情冲击较大,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和动力不足;枫林月季园、青龙山森林公园等乡村景点投资规模较小。三是市场结构不优。全市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单一化、同质化,“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投资主体参差不齐,旅游市场产业链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不强。

(二)资源整合不够。一是文化植入不够。枝江拥有7千年的城背溪文化、5千年的大溪文化、2千年的楚文化,但至今未有明确的城市文化定位和旅游发展文脉,多数景区景点缺乏人文特色。二是项目统筹不够。城乡道路、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整治、工业商贸等项目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不够,在项目建设中植入旅游元素不多、考虑旅游需求不够,缺乏统筹。三是产业融合不够。全市产业发展各自为政多、融合发展少,有的景点开发产业支撑不足,有的产业发展围绕旅游+做文章不够。

(三)产业要素不优。“吃”的品类丰盛,但有待系统包装整合后作为旅游行业推广。“住”的品质不高,镇村客栈、宾馆多数条件一般,民宿建设起步较晚,全市发展较为成熟的民宿仅2家。“行”的方式便利,但旅游集散中心、交通标识标牌和配套停车场地建设还需加强。“游”的精品不多。乡村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经过充分调研,旅游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如同质化的花海景观、碎片化的游玩内容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不高、特色不显,导致乡村旅游个性化缺失,对游客吸引力不足。“购”的渠道不广,旅游商品集市建设刚刚起步,旅游“后备箱经济”发展不足。“娱”的设施有限,且特色体验性不强。

(四)投入保障不足。一是项目支持不多。近年来,各级对旅游项目缺少安排,旅游行业享受的为数不多的项目支持基本依靠整合其它领域项目资金,如农业领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城建领域“厕所革命”项目等,旅游产业获取项目支持难。二是资金扶持不够。旅游项目建设投资大、收益慢,多数业主自有资金有限,还需更多融资支持和政策鼓励。同时,财政对旅游宣传推介、项目建设方面保障不足,配套建设和旅游推介难。三是建设用地制约。乡村旅游项目大多落户农村,在建设用地等指标上受到限制,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复杂,土地供给难。

三、干什么——对策建议

(一)培育一系列的市场主体。一是盘活存量。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营商环境,在融资贷款、项目安排、土地使用、规划报批、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景区、旅行社、民宿等根据税收贡献、星级评定、争先创优情况按照政策兑现奖励。鼓励旅游企业转型发展、多元发展,引导重点旅游企业吸纳社会资本,同其它市场主体在股权和业务方面开展合作,提升综合实力。二是招引增量。搭乘全市招商引资大平台,以商招商、以节招商。推动旅游招大商、选优商。创造条件引进规模大、业务优、实力强的旅游投资集团以及品牌酒店、特色民宿、旅行社等专业性旅游企业落户枝江,引领行业发展。推动旅游大招商、广招商。完善小微企业支持体系,广泛引进培育旅游业小微经营主体,推动旅游企业联合经营,使旅游市场既有“日月争辉”,也有“满天繁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扩大总量。引导鼓励更多农业、服务业等经营主体“转型”,积极投入旅游业发展。大力引进具有影响力的旅行社进入枝江市场,大力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星级民宿、星级农家乐、餐饮、商贸、娱乐等上下游产业经营主体。争取到2021年底,全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产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各增加15%。

(二)整合多元化的产业资源。发展“农业+旅游”。结合我市农业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耕作、采摘等体验式农业,策划泥仓子、栽秧、车水、捕鱼等农事及民俗体验活动,培育一批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于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加快建设步步升、东方年华和同心花海等景区旅游商品集市,推进仙女镇步步升布鞋、问安镇祥龙木雕、顾家店镇故乡情编织等特色工艺品以及玛瑙米、枝江脐橙、问安马蹄、百里洲砂梨等优质农副产品进景区,提高产业附加值。发展“文化+旅游”。深度挖掘人文资源,讲好景区的“枝江故事”、“乡村故事”。突出当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非遗资源,包装策划、植入景点。发展“体育+旅游”。依托市体育中心、金湖湿地公园、环百里洲绿道等大力发展户外运动、积极承办赛事活动,在利用各项体育活动带动旅游发展上多下功夫。发展“工业+旅游”。依托姚家港绿色循环化工园、安福寺食品工业园等园区和枝江酒业等企业发展工业旅游,探索打造化工遗址博物馆、酒业博物馆、工业旅游示范园和企业文化街等。

(三)发展高品质的旅游产业。配齐旅游要素,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逐步向“商、养、学、闲、情、奇”要素推进。开发风景养眼、美食养生、文化养心、生活养情的多样性、综合性旅游产品和服务设施,吸引游客的同时招引访客,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结构科学的乡村旅游格局。优选市场主体,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积极对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擦亮小城镇等项目,强化市场导向,突出乡土韵味,因地制宜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乡村旅游产品。引入优质市场主体,盘活百里洲生态岛、顾家店生态半岛、七星台马羊洲等生态资源,发展以当地农耕文化、乡风民俗为特色的乡村观光游、采摘游、休闲游、体验游、研学游等。突出地方特色,擦亮乡村旅游枝江品牌。推进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深加工,打好“枝滋有味”农产品公共品牌,办好特色节会。办好枝江市第二届农耕文化艺术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休闲产业和品牌,让游客 “入眼”又“入心”,增强枝江旅游品牌影响力。

(四)策划全方位的宣传活动。一是分类施策推广。继续实施旅游奖励办法,鼓励旅行社团队游;继续发行文旅消费年卡,推动周边游;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吸引自驾游;发展研学旅行基地,争取学生群体研学游。二是借力数据流量。借助专家学者、旅游达人、网络红人等群体的“流量影响力”,以游记、图集、小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在媒体平台上宣传推介,打造一批枝江“网红打卡地”。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探索实施“一部手机游枝江”,使旅游资讯和游客需求在手机上“一触即达”,实现“云上对接”。三是谋划节庆活动。全市一年四季有举办桃花节、梨花节、蟠桃节、甜瓜节、年猪宴、全鱼宴等各类乡村节庆活动的产业基础,要进一步统筹镇村节庆活动,通过推介“一季一主题,一月一节会”持续招引旅游资源。

(拟稿:杨文婷   审核:黄东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