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记者 赵雪如 谢逸舟)临近春节,家住七口堰社区建行小区的杨长林老人家里多了几个忙碌的身影,洗衣服、打扫卫生、亲切的和老人聊着家常,他们的到来,让老人家里充盈着热闹的人气儿,而眼前这幅美好的光景,之前却只能是老人回忆里的温暖。
“他们问我有什么亲人,我说什么亲人都没有了,然后说那你平时缴费谁来帮你交的呢?”杨长林老人今年83岁,家人因故离世后一个人生活多年,除了每个月580元的低保收入再无其他经济来源,退休后靠经营小卖部为生,热情大方的他经常邀请邻里街坊来店里喝茶聊天。邻里街坊们也会经常自发的到他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打理他的生活起居,为他送去不少关怀和温暖,郑爷爷就是其中一位。
七口堰社区居民郑玉财:“我们年纪都大了,他的情况也确实蛮同情。我们会经常过来关心下他,做做饭、扫扫地,收拾一下。”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一个月前,杨长林老人出门遛弯时一不小心摔倒了,现在每天只能依靠轮椅行走。得知此事后的街坊们纷纷伸出援手,前来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街坊们的爱心善举,老人看在眼里,可“不爱麻烦人”的他心生愧疚,相识多年的郑爷爷一眼就看出了杨长林老人的“心事”。郑爷爷说:“马上要过年了,都有自己的事忙,我说你这个情况可以向社区反映一下,他们会有安排的,社区的同志也来过,给他送的棉衣和吃的,都安排的比较好。”
社区网格员周金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情况以后,立即联系社区为杨长林老人建立了一个网格服务群,并将老人的帮助需求在党员“双报到”平台发出,“我参与”的群回复消息频频响起。现在,维系老人与温暖记忆的不再只是热心的街坊邻居了,社区的党员干部、网格员和街坊们共同建立起了帮助老人爱心志愿服务队。每到饭点,志愿者们会轮流为老人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也会经常过来给老人洗衣服、送菜,曾经小卖部门前的欢声笑语又在这个房间里重现。
七口堰社区作为全省“党建+社会救助”唯一个社区试点单位,通过积极探索抓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发展,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的办法和措施,促进基层党建和社会救助深度融合,将党的组织优势、基层动员力量与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对接,整合调动社会资源,打造了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现有居民21709人,为了加强对单元网格各类事件的巡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社区共建立了1 8个社区网格,并通过“14580”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激活党员作用,让433个党员全部成为散落在社区每个居民身边“有求必应”的贴心人。
七口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本亮说:“充分利用“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平台,借助下沉党员、居住地党员等多方力量,对辖区困境儿童,空巢老人、高龄老人、贫困人群,特别是因疫情防控原因儿女无法返枝留守在家的老人进行全面摸排,重点了解掌握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健康状况以及急需解决的困难,积极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