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长江枝江段百里洲长江与松滋河分枝处,夏汛奔流,昔日数条渔船聚集在洄水沱捕鱼的场景一去不复返。
“从去年5月开始,我们村13个渔民就陆续上岸转产了。”百里洲镇沿江村党支部书记周金山对记者说,“转产最快的是周传生,他种了近百亩豇豆。”
在通村公路旁的一片蔬菜基地里,记者见到带着3个工人正在采摘豇豆的周传生。“国家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实施全面禁捕,这个道理我想得通,就是刚开始上岸时有些不习惯。”今年50岁的周传生,三代人都以捕鱼为生,长江禁渔政策出台,所有渔船必须上岸,家里耕地又少,怎么办呢?
2019年,沿江村集体合作社成立,村里动员周传生加入合作社,种植砂梨和蔬菜。今年初,他与合作社签订近百亩租田合同,在砂梨园空行里种豇豆,每亩早、晚两季可收入6000多元,还吸纳了20多个村民和贫困户在蔬菜基地打工增收。
“江里的鱼越捞越少,渔民是越捞越穷。”周传生算了算对比账,与“水上漂”的收入相比,还是岸上的产业靠得住、长久些。
与周传生不一样,微信昵称“老渔翁”的神龙潭村渔民郑应德,则是和对门的渔民郑刚一起交船上岸,各经营一个养猪场,过上新生活。郑应德养殖母猪8头肉猪30头,郑刚养殖母猪10头肉猪50头,两人今年的纯收入预计都将超过10万元。
“开始不懂技术,镇里请专家和养殖能手,专门给我们上岸渔民传授种养技术。”郑刚说,他和村里7个退捕渔民一起,已经参加了3次砂梨、蔬菜、养殖等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镇里还安排干部和技术人员一对一帮扶。今年初,他用渔民退捕补偿的10多万元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扩大小麦、玉米等饲料种植面积,实行生态循环化养殖。
“我估计,再过几年,江里的鱼就会多起来,江猪子(江豚)也会回来的。”站在河堤上,郑刚以一个“老刁子”的经验判断,“我们上岸的渔民要安心搞产业,鱼在江里跳一丈高也莫动心,还要防止别人打歪主意。”
长江枝江段全长102公里,其中长江中华鲟保护区外围缓冲地带20公里。全市登记在册的渔船93艘、渔民186人,均为兼职渔民,现已全部完成渔船渔具征收处置、补偿资金发放、就业培训及社保(医保)等工作,上岸渔民通过种植、养殖、务工等实现产业转型,家庭收入稳定。
作为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全线禁捕的县市,今年5月1日起,长江枝江段水域(含长江干流、松滋河枝江段水域及其他通江河流以口岸线为基准上溯两公里范围内)实行全面禁捕。(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金贵满 通讯员 姚红 席梦乔)